第六章 我要到哪裏去?——心靈的歸宿(11)(1 / 1)

60年代末,西歐和美國爆發了轟動一時的學生運動。由於馬爾庫塞的批判精神,他被學生們奉為“精神偶像”、“青年造反者之父”。法蘭克福學派這時已經成為西方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由於馬爾庫塞在學派中的地位,人們又稱他為學派左翼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最有影響的理論家。他在後期著力於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去研究馬克思主義,讓人們禁不住想要馬上知道兩者之間有怎樣的新鮮碰撞。僅僅從這些稱呼中看,他的思想影響可見一斑。

馬爾庫塞著作頗豐,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本:《理性與革命》、《愛欲與文明》以及《單向度的人》。人們研究他的思想,主要也從這三本著作入手。我們在這裏講他的哲學,也會采用介紹他的著作的方法。

《單向度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半個人

馬爾庫塞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連續的科技革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人們的物質生活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物質的貧困大大地改善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裏,人們夢想的就是這樣的幸福生活。如果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人們簡直像活在天堂一樣。但是今天我們做到了,為什麼我們卻不幸福呢?相反,人們覺得受到的壓抑比從前更多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馬爾庫塞說,這就是因為人們被物質享受給控製住了。他詳細地給我們分析了這種“控製”:

首先,物質上的大大滿足控製了人們。以前,人們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一點點的物質享受,因為難得,所以就珍貴,人們從一點點的享受中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但是,現在卻不是這樣了,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易地得到很好的享受。馬爾庫塞說,工人和老板享受著同樣的電視節目,去同樣的地方旅遊,打字員可以穿得和老板的女兒一樣漂亮,黑人也能擁有一輛新式汽車。這樣,物質所能給予人的滿足感被大大地衝淡了。馬爾庫塞說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切體會到。小時候一塊糖果能讓孩子高興半個月,現在超市裏琳琅滿目的糖果,全買回家也哄不住一個孩子。連孩子都無法從物質滿足中享受到滿足感了,何況是大人呢?當人無法從一般的物質享受中得到滿足時,人自然就會追求更大的物質享受。於是,人們的欲望就被無限地膨脹,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滿足。這樣,人就陷入了物質越多,越不滿足,欲望更多的怪圈,無法自拔。這樣一來,人就給物質控製住了。本來,人們雖然經濟貧困,但是精神上自由的。但是現在由於物質的享受,人卻丟失了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成了物質的俘虜。

同時,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會對人產生控製。馬爾庫塞接著分析,不僅僅政治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會對人產生控製,而且,科學和技術也像政治一樣,會對人產生控製。科學和技術提高了社會的生產能力,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歸根到底就是科學技術的提高帶來的。但是物質的享受,讓人陷入了欲望膨脹的怪圈,人因而就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這樣,人就成了不自由的人,人成了受物質和科學技術控製的人。科學技術本來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到頭來卻阻礙了人的解放,成了束縛人的枷鎖。

最後,藝術也成了控製人的工具。馬爾庫塞的年代還沒有發達的大眾傳媒和網絡,但是他已經預見到了藝術控製人的現象。果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根據馬爾庫塞的理論去分析社會現實,可以更真切地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