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工業時代的漸漸到來,工業對社會、對人性的扭曲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由於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力,批判的精神成為一種社會的浪潮。學派中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並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批判的傳統精神卻始終都沒有放棄。
除了批判的精神,法蘭克福學派最大的特點就是彌漫著的浪漫主義色彩。自古以來,西方人的傳統中從來都不缺乏浪漫主義的力量,從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到18世紀以來的盧梭、歌德、席勒、狄爾泰到海德格爾,這些響亮的名字秉承著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義傳統。法蘭克福的思想家們生活在機器轟隆隆的時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已經漸行漸遠了。但是,這樣也並不能消減了他們的浪漫主義精神。他們把這種傷感的情緒付之於冰冷的機器,以及冰冷了的人與人關係之中來,因此對科技文明的發展懷有著批判的態度。他們向往大自然,懷念中世紀田園牧歌的寧靜,厭惡被汙染了的空氣和被汙染了的人心。法蘭克福學派反時代的喧囂潮流,希望過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很難聽到浪漫主義的聲音,法蘭克福的思想給人們帶來一陣清風似的感覺。
我們要說的哲學家馬爾庫塞,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我們可以從他的哲學中,看出這個學派的特點。
馬爾庫塞的哲學人生
說了那麼多鋪墊,我們的哲學家終於要出場了。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青年時代的馬爾庫塞聰明好學,生長在德國這一個彌漫哲學之思的國家,他早早地接觸到了哲學,並熱愛著哲學。在求學的時代,他先後去了著名的學府柏林大學和弗萊堡大學學習,師從當時最有盛名的大師胡塞爾和海德格爾。顯然,這個人做好了投身哲學的所有準備。
1922年,馬爾庫塞在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當上了海德格爾的助手。這是多少青年學者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是馬爾庫塞很快離開了海德格爾,因為觀點的分歧,兩人分道揚鑣了。這個年輕人還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已經有了脾氣。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學術自我,他堅持自己的思想,不願意為思想的獨立作任何的讓步。
在得知霍克海默主持的法蘭克福大學研究所後,馬爾庫塞馬上參加了這一項工作,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批成員。和眾多的學者一起工作,馬爾庫塞如魚得水。當時的德國,工廠一個一個地建了起來,機器隆隆地響,人們都忙碌著捕捉機會,空氣中仿佛都能聞到鈔票的味道。像康德那樣安靜做學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馬爾庫塞和法蘭克福學派的同道們卻甘之如飴,麵對著社會的浮躁,冷靜地思考機器背後的危機。
但是,好景不長,1933年,納粹上台,有猶太血統的馬爾庫塞隻好隨著法蘭克福學派一起四處輾轉。他先去了瑞士,後來轉去美國。
1934年到1940年,戰爭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遠離歐洲的馬爾庫塞卻得到一片淨土,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作學問。但是,作為一個猶太人,同時作為一個有批判精神、又有著使命感的學者,馬爾庫塞一直關注著戰爭。終於,他有了機會參與到戰爭中去,華盛頓的戰略服務局邀請他擔任研究人員,他接受了。同時,他還擔任過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處的東歐科代理科長。從這些工作當中,馬爾庫塞得以接觸到另一個不同於他的學術的世界。他對前蘇聯的情況做了研究,寫下了著作。戰爭結束,馬爾庫塞沒有隨同研究所回德國,他繼續留在了美國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