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春秋百家爭鳴,論語與掄語(3 / 3)

“甚至悟出了一些新的東西,更是在出島繼承儒家掌門後,與百家辯論之時悟道。”

“徹底領悟出了掄語的至理。”

“揍得對方不敢再辯,可有此事?”

孔儒挑了挑眉道:“有。”

“入龍魂島時的確悟了一些新東西,出島後不久徹底完善。”

“將論語與掄語完全融合,吾可以心平氣和的跟你講論語,也可以擼起袖子跟你講掄語。”

顯然,孔儒已經被鄧師接連的問話搞得有些不爽了,正在口頭警告對方。

可鄧師對於這些威脅卻充耳不聞繼續道:

“請問孔夫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聖先師此言用論語跟掄語分別作何解釋?”

孔儒保持大師風範淡淡道:

“論語所言,學習到知識,不也很高興嗎?”

“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

“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示與世人正能量,教導眾人寬容,知足常樂,待人以善。”

“掄語所言,子說:學到了實戰技法便找真人練習,不開心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切磋,不開心嗎?”

“別人不知道你的能力你不生氣,反而微笑的覺得他“傻逼”,不正是君子的做法嗎?”

“教導眾生實踐出真理,踴躍挑戰強者,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當以互相切磋提升自己為樂,不與他人作比較。”

孔儒在講解了兩個不同的理念後,又在後麵加上了自己的注解。

眾多聽眾聽到第一種解釋後,皆不由點了點頭。

但當聽到第二重解釋後卻全部臉黑了起來。

尤其是眾多儒家弟子,那更是氣得發抖。

恨不得撕了提出問題的鄧師。

論語變個味兒,咋那麼崇尚武力蠻橫,血腥暴力呢?

這還是儒家名言嗎?

鄧師繼續挑出幾個問題問道:

“那麼請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兩者又作何解釋?”

孔儒回曰:

“論語所言,天天自問自己,做人想著圖謀,是不是不忠,與朋友交往,是不是不相信,會專心習練麼?”

“講究以最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長思忠,長思信,以誠待事。”

“掄語所言,我每天從多方麵反省自己,別人求我辦的事我有沒有給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與兄弟們相處的時候有沒有說到做到?學習的技法有沒有在實戰中練習?”

“講究誠信,忠義,以誠待人,努力提升自己。”

鄧師:“那麼請問。”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何意?”

孔儒曰:“論語所言,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

“意為追求真理,而奮不顧身。”

“掄語所言,早上打聽到了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

“意思很簡單,別惹我,否則你跑不了!”

說完解釋後,孔儒見鄧師一臉好奇,還打算繼續問下去的樣子,打斷道:

“好了鄧夫子,回歸正題吧。”

“我們是在爭鳴辯論,不是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