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疾風衝浪起(1 / 3)

桐音館裏清涼靜謐,隻有劉坤一那雖疏緩卻顯得沉重的腳步聲有節奏的不停回響著。而隨著劉坤一來回走動的身形,一股無形的壓迫感漸漸充斥滿了館中的每個角角落落。

“這個馮華,他究竟是何心思和用意?古往今來像他這麼膽大妄為的臣子不說絕後,恐怕也是空前了。頭一次派誌願軍渡海援台,雖說將太後蒙在了鼓裏,但畢竟還有皇上在後麵一力支持。然而這一次,卻分明全是他自己的主意,直到馬上就要實施行動了才正式通知自己。要說他別有用心吧!可這其中除了有放不下與邢亮的兄弟之情那一點兒私心外,真是委實看不出來還有什麼可以讓他獲得益處的地方……”

臉色一陣陰晴不定,劉坤一又把電報拿起來接連看了兩遍:獨木難支,大廈將傾;國之不存,人之奈何!唉,可也真是難為子夏了,如果沒有他和義勇軍一力支撐,台灣早就已經淪為異域了。猶記得去年剛剛得知義勇軍要渡海援台的消息,自己是何等的激動。“自和約簽訂之後,餘每中夜立起,循視鬢發,悲從中來,常恐此生無複有報仇雪恥之日。然而一聆子夏來音,陽氣起於眉間,不覺沉屙之頓除而屐齒之皆折也……子夏國之棟梁,重以一柱當中流,坤一雖不才,猶願振臂一呼,遠為同聲之應……”那份兒連夜寫給馮華的信函,

自己至今還言猶在耳、曆曆在目。然而這一次……以魚雷艇奇襲澎湖,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是民間所為了吧!一旦行動失敗,就算皇上仍能體諒自己的這份兒苦心,可倭賊和列強的反映、太後心中的不滿以及一些齷齪小人的趁機攻訐,哪一樣都會讓自己難脫幹係!

抬眼看向易順鼎,劉坤一皺眉問道:“實甫,這件事你怎麼看?”

易順鼎與劉坤一相交多年,知道他生性謹慎,平素總是以“古來豪傑之士,抱奇才異能,建豐功偉業,尤以小心而當大任,況我輩乎!”自律自勉。然而甲午戰敗,堂堂的天朝上國,竟慘敗於蕞爾小國日本,卻令他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挽大清江山於即倒的責任感使得他在行事作風上一下子變得激烈起來,如果能重振大清頹喪的國勢,個人的榮辱又能算得了什麼?

前次在配合誌願軍入台一事上,盡管劉坤一非常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肯定會讓太後極為不滿,但他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不但身體力行,親自與魏光燾二人到石湖鎮迎接邢亮,而且還竭盡所能在各方麵給予誌願軍以最大的支持。為了確保誌願軍安全入台,他還將閩浙沿海僅有的六艘木殼鋼板炮艦全都派了出來,為誌願軍的運兵船保駕護航。爾後,他又不遺餘力地為台灣密撥餉械、接濟物資,極有力的支援了台灣軍民的抗日鬥爭。可以這麼說,台灣未來的命運其實早已經跟他是血肉相連、密不可分了。眼下大帥之所以仍久而不決,隻是因為此事所擔的幹係實在過於巨大罷了!

因為明白劉坤一的這種心態,而且自己也深深為馮華的這一大膽設想所歎服,所以易順鼎不失時機地分析道:“峴帥,卑職以為馮大人此舉也是不得以而為之。自入夏以來,台灣戰局日漸危殆,不但台中盡落倭賊之手,台南危在旦夕,而且彈藥物資的補給也愈發困難。目前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得下去,全賴咱們不計損失地以小噸位船隻多點運輸,才能夠突破倭賊的海上封鎖。不過,隨著倭賊對這種戰法的逐漸熟悉,最近一個階段咱們的損失已經越來越大,每次運送補給都會有近三成的船隻被擊沉。再者……”

劉坤一眯縫著雙眼正聽得入神,見易順鼎忽的止住了話頭,不由得擺擺手道:“實甫,你我相交多年,有什麼話盡管放言而為,不必有所顧忌!”

微微點了點頭,易順鼎接著說道:“再者,台灣海峽距離東北季風期已經為時不遠。到那時海麵風高浪大,不但目前的這種補給方法將不再適用,而且再想派援兵過去也是不可能了!現在出兵,可能是挽回台灣戰局的最後、也是唯一的一個機會了。”

劉坤一的臉色異常沉重,台灣如今的形勢他其實也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盡管邢亮率誌願軍入台後曾連戰連捷,也一度讓自己看到了台灣的曙光,然而隨著戰局的發展,雙方實力上的差距終漸漸顯露了出來。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僅憑台灣一地之力根本就無法與整個倭國相抗衡。上次的台中之失,雖說是抗日聯軍自身出現了失誤,但卻也不得不承認根本原因還是雙方的實力相差甚遠所致。如今抗戰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形勢亦是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非常動作的話,台灣軍民一年多浴血奮戰的抗倭成果極有可能會就此付之東流。

見自己的話已經觸動了大帥的心,易順鼎趁熱打鐵道:“峴帥,順鼎以為您所慮者無外乎是擔心此戰有失,被人落井下石,當了替罪羊而已。其實就我看來,此戰雖風險極大,但其成功的可能性亦是相當之大。自台灣戰事開始以來,我大清盡管在暗中給予了台灣以極大的支持,可在表麵上卻絲毫也未越雷池一步。南洋水師每每在海麵上與倭賊艦船相遇,總是主動避讓,行事異常低調。我想,他們應該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遭到來自這一方向的攻擊。”

聽到這裏,劉坤一禁不住發出了一陣苦笑:“實甫你此言倒說得極是,這樣的念頭也隻有子夏能想得出來,別說倭賊想不到,就算你我此前又如何能想得到!前番子夏委托南洋水師替旅大特區采購魚雷艇並幫著進行訓練,我還當他是為了加強旅順口一帶的海上防禦。就算後來他又分批潛入了三千將士,我也以為他是見台灣戰事不利,仍想效仿上次偷渡之舉秘密渡海援台。可誰成想,他的胃口和膽子竟然是如此之大,大得幾乎沒有人敢相信!”

讚同地點點頭,易順鼎又補充道:“據我分析,馮大人的胃口恐怕猶不止這些,從其選擇入台的時機看,他大概是想將從布袋嘴登陸的倭賊第七師團全部殲滅。如果對澎湖艦隊的襲擊獲得成功,不但會使日本在台的海上力量受到致命打擊,極大地增強援台部隊的安全性,而且還可以斷絕登陸倭寇彈藥物資的補給,卡斷其從海上撤離的退路。到那時,就算登陸的日軍有整整一個師團,在有心算無心、交通以及通訊皆斷絕之下,也隻能成為一支任人宰割的孤軍。峴帥,台灣戰事的成敗與否,可能就在此一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