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年輕人總喜歡用“加法”,而一旦步入中年階段,則又需要用“減法”,這裏所說的“加法”是說年輕人什麼都想要,對生活的追求欲望十分強烈,比如說錢要掙得越多越好,房子住得越大越好,職位升得越高越好。然而,進入40多歲之後,許多人反而會感到迷惘和惆悵。花費了那麼多的精力去追求索取,該有的差不多齊全了,但自己並沒有變得更滿足、更快樂。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滿足感並不相同。從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生存是惟一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開始變得複雜。除了一大堆責任和義務必須承擔外,身邊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這些不斷增多的物品、工作、責任、義務以及人際關係,幾乎占據了一個人的全部生活空間。許多人忙碌著,應付這些繁雜的事情,甚至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被擠占。難道這就是向往的生活嗎?“拚命用”加法“的結果,就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失調、精神失控,既令人眼花繚亂又不堪重負。就如同一個人開始旅行時,帶上了太多的行李,在尚未到達目的地時,就累得疲憊不堪。此時,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那些多餘的東西毫不吝惜地拋棄掉。同樣,當一個人被”加法“弄得窮於應付時,就應立即用”減法來使自己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美國心理學大師羅伯特·威廉把人到中年比作是“人生的下午”。他認為,處在此時此刻,即能回顧反思上午,又可計劃、展望傍晚。應該說,這位專家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其道理簡單明了。因為,我們不能按照上午的計劃來過下午的人生。早上美好的事物到了下午可能變得微不足道。或許你已經成功地走過上午,但可能你用同樣的方式走過下午時,就會發現生命變得不堪重負。所以,該到了使用減法——舍棄一些物品的時候了。
用“加法”不斷地積累,早已成為被時代拋棄的遊戲規則。而用“減法”的意義則在於重新評估、重新思考、重新安排、重新決定一個人的後半段生命裏程。即使在青年時,你盲目地使用了“加法”,造成了許多不便和被動,那麼,男人到40多歲後,理智地運用“減法”,則可以使你的人生愉快和歡樂,可以讓你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