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謹慎轉崗跳槽(1 / 3)

誰都知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道理。然而男人40歲以後,轉崗跳槽必須謹慎。因為對他們來說,麵對新的挑戰,有可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轉崗興許更差,跳槽沒準更糟。

1.樹挪死,人挪能活嗎

跳槽,對現時代的青年人來說是一個很流行的字眼。然而對於不少40多歲的男人來說卻是想跳槽,卻又跳不進好槽。

在現實中,由於工作中的不如意,想跳槽的40多歲的男人的確不少,但真正付諸行動的,或者重新找到工作且很滿意的40多歲的男人則是屈指可數。想跳槽的40多歲的男人不同於下崗的40多歲的男人的轉崗,他們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隻不過是他們認為這工作不滿意,不適合他,或者是他們認為應該獲得更好的工作。

為什麼這些40多歲的男人想跳槽呢?

他們的職業與事業相矛盾而導致。

40多歲的男人他們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經曆與特定的年齡階段,導致了他們想往高處走的心態與想法。

現在40多歲的男人,都是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人的欲望被壓抑住了,它不允許個人隨便發揮,人有才無才,反正在一塊兒混。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像一股強勁的春風,給死氣沉沉的社會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被固定的40多歲的男人,現在終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了。

40多歲的男人不像青年人,他們人生的路已走了一半,再不奮鬥一把,以後永遠就沒有機會了,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人生遺憾。原來的單位或者是工作不對口,不利於發揮自己的才能,或者是待遇條件差,半死不活。

40多歲的男人對工作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深知職業選擇的重要性。改革開放,外資湧入,合資、獨資、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那裏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和40多歲的男人所在的單位簡直是天上人間。待遇又好,工作又對口,麵對這樣的誘惑,40多歲的男人能不動心嗎?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市場經濟為沒有機會為自己作第一次選擇的40多歲的男人提供了寬廣的舞台,40多歲的男人當然躍躍欲試,想表演一番。

雖然那麼多的40多歲的男人想跳槽,但事實上,他們卻很少有人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首先從他們自身的原因來看,機體已開始老化,生理功能明顯減退,體力和精力也逐漸衰退。再加上中年男子大部分都是超負荷運轉,健康的支票早已透支,積蓄的疾病到中年時已開始顯現出來,40多歲的男人常常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40多歲的男人身體的這種衰退性變化,往往很難適應其所承擔的繁重社會工作和家庭負擔的需要。

對於跳槽的40多歲的男人來說,一般新單位都要求其付出更加艱辛和緊張的勞動。麵對這種情況,40多歲的男人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40多歲的男人腦袋瓜也沒有青年人好使,接受新事物慢多了,原來的知識結構也根本沒有時間去升級換代。對新的工作多少不適應,這也是40多歲的男人跳槽的一個顧慮。激烈的社會競爭,稍不留神,就有被擊敗的可能。

40多歲的男人經受不住這種折騰。另一方麵,40多歲的男人知識層次普遍不高,技術水準也偏低。此外,40多歲的男人大部分是家庭中的頂梁柱,上養老,下養小,要想放棄目前自己全家賴以生存的工作,放棄原有的醫療、勞保、養老、住房等方麵的保障的確需要過人的勇氣與膽識。

再從外在原因來看:當前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各種體製不健全,阻礙了他們工作的自由轉換,如人事、勞動用工、醫療、社會保障等等都製約著他們跳槽。另一方麵各個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也阻礙了他們跳槽。通常而言,單位從發展角度來看,招聘員工的對象主要是青年人,中高層的管理與技術人員也在朝年輕化的方向發展。此外,40多歲的男人到新的工作單位中的定位也很尷尬,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這些各種因素使得40多歲的男人難跳槽,更難跳到好槽。

40多歲的男人想跳槽又難以跳到好槽使他們在工作中置於進退兩難的困境。由此而生的矛盾、焦慮、苦悶、傷感、沮喪等等都交織在他們的身上,使他們在工作中安不了心,也難以安心。這就是40多歲的男人職業危機的另一個重要表現。

凡此種種,人挪是否能活,就成了40多歲的男人需要明確的問題。

2.正確評價自己,人到中年慎跳槽

不知是否每個人都對自己做過認真的評價,並且,在評價的時候是否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這一自我評價會因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內容。

哪怕隻是簡單地將自我評價分為家庭、個人興趣和工作、事業上的評價這樣三個部分,其內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時差別還比較大。

正確評價自己,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情。這不僅是自己對工作、事業、愛情、家庭的基礎,也是自己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些人本應該取得較好的成就甚至於可能名垂青史,但正是因為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而功未成、名未就。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雖然並非具有極高的天賦和才幹,卻恰恰做到了正確地評價自己、把握自己,所以使他自己的才幹得到了超水平的發揮,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光輝業績,並載入史冊。由此可見,正確評價自己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跳槽”,實際上就是主動介紹自己的工作評價。因此,其價值在到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後的表現情況是一個未知數。同時,還應該把自我評價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加以區分,因為兩者畢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正確的做法是,先以對自己在原來單位的工作評價作為參考依據,然後將這一評價放到新的單位去做一鑒定,預測一下“跳槽”後一段時間裏的變化,用這種方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大概了解一下自己的價值,當然,這也隻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在有的情況下,可以和實際情況大致相符,但更多的則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

因為,到了一個新的單位,對“跳槽”者來說,就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包括陌生的同事、陌生的工作,究竟怎樣去盡快適應這些,打開局麵,在領導和同事麵前建立起一種互相了解信任的關係,客觀地說,這個結論不是產生於事情的開始,而恰恰在事情的末尾。

讓我們以每日的收入為題,做一下比較。

假如一個人40歲時的收入為每月2000元,工作單位屬於效益比較好的那一種公司或企業,和大多數朋友相比,他們的收入及其他待遇均不如自己,這時,自我評價的結果是“比較滿意”。但和有的單位比較起來,又覺得有差距,有時差距還挺明顯。這時候,你就需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究竟應該何去何從了。

收入問題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許多人都把它放在首位或者把它作為惟一的標準。盡管這種做法有失偏頗,但你不能不承認工資收入對每一位“跳槽”者的具大誘惑力。若是每月多掙幾百元,那麼直到退休該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但是,你認為自己的收入還不錯,不願再為這方麵的問題去冒風險,那麼你的這種心情也可以理解。當然,這隻是對那些將工資收入放在首位的“跳槽”者而言。有些人隻不過將工資收入作為條件之一加以考慮,而是將重點集中在其他方麵,則另當別論了。

此外,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前提下,還要對自己所在單位的過去、現在及將來和準備“跳槽”到的那個單位的過去、現在及將來都做一番客觀的分析和比較,如同客觀地評價自己一樣。經過這樣一番開動腦筋地思考,大概可以說心中有數了。

不動則已,一動就要考慮好後果。因為,一旦離開原單位,再想回來官複原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認清自己的優勢與性格特征

以前,你有一份正當的工作,一個體麵的地位,你覺得生活穩定、事業成功,在某種程度上,還說得上幸福快樂。可是現在,你覺得你的每一天那麼難熬,壓力重重、憂心忡忡……你想盡快換一份工作,或者盡快獲得成功,來使你擺脫困境,證明自己的選擇、重新樹立起自己的信心與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