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比40多歲的男人對職場生存危機的巨大壓力更有切身體會了。豈不知,危機也是機遇,壓力就是動力,以變應變當能找到成功的突破口。
1.40多歲男人的事業多困惑
“四十多年風塵歲月,事業始終在我心中。”這是許多40多歲男人表麵上不講心中暗想的追求和心聲。對於40多歲的男人來說,可以遭受家庭的不幸,婚姻的變故,身體的不適,孤獨的襲擊,但絕對不可無事業追求,讓事業荒蕪。如同其他年齡段的男人一樣,事業是40多歲男人最後的堡壘,最後的依靠,也是惟一持久的追求,事業是他們能夠放到台麵上的驕傲所在。沒有了事業的男人,就像失去依托的小船,漫無目標地漂蕩在人世的大海中,連個歇腳的地方都沒有,哪怕是塊礁石也行。
然而,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陰雨,船行江心起逆風。在麵臨種種危機考驗的同時,40多歲男人最後困守的事業孤島往往也麵臨著新的危機,猶如風雨飄搖之夜的一盞油燈,隨時都麵臨著來自四周的陰風的吹刮,若不小心嗬護,隨時都會被吹滅,讓事業的大廈轟然倒塌;猶如一座孤島被洶湧的海潮一下子淹沒一樣,事業可能毀於一旦,遭受滅頂之災。其原因就在於,40多歲的男人,常常期望自己的事業圓滿,不敢大膽開拓,不敢創新,麵對挑戰往往退縮,從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轉攻為守,產生求穩心態,逐步趨於保守,維持現狀。殊不知,中年創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事業上,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隻有進攻才能防守,也隻有這樣才能守得住,守得牢,並且在穩中有升,退中有進。事業是男人的天,定要把天做大。
40多歲的男人,他的事業往往因此危機四伏,他的事業前進路上暗礁叢生,雷區密布。40多歲的男人,越是成功者,越有危機,危機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追求永恒也越來越艱難,每個人手中苦苦追求到的東西,在歲月的河流中,很快會被衝刷得越來越小,以至於最後蕩然無存,比如現在金錢的多少是衡量一個男人是否成功的標誌,而金錢總是像流水,匆匆流來,又匆匆流去,同時往往也會越來越少。
40多歲男人中尚未成功還要追求完善者,其事業的危機也越來越大,越來越沉重,畢竟歲月不饒人,力不從心了。
曾有一位名叫盧衛平的作者寫過一篇散文,文章的標題叫做《臨近中年》。文中寫道:
一夜做夢,感覺有人在背後猛推了我一掌。我驚恐地回頭,那人已遁跡無蹤。隻見黎明的天光踮著貓步,從窗縫裏透亮我的小屋。我急急忙忙穿上昨天的衣服,摸了摸口袋,發現少了點什麼。
我快中年了,已經是43歲的人了。
40多歲是人生的一個大坎,我該怎樣跨過這個坎?回想已走過的那些窮裏尋歡淚中覓笑的時光,我依然是臉上熱鬧,心裏孤寂。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永遠隻能是我渴望中的境界。苦苦地愛過,綿綿地恨過,雨中丁香般憂愁過,風裏柳絮般惆悵過,屈子般歎息過,荊軻般悲壯過,賭徒般瘋狂過,隱士般淡泊過……到我即將叩響40歲門環的時候,隻剩下蒼茫感和倉促感。蒼茫的是前途,倉促的是時光。
已經有一些人喊我老盧了。去年我還暮鼓晨鍾地告誡自己,趁年輕到特區去闖闖,怎麼一到特區我就成老盧了?特區太年輕了,我周圍的人群太年輕了。盡管我不止一次對鏡自語:我的頭發還未星蒼,幾道皺紋也隻不過是原來有過笑容的地方,我還是從嘴上到心裏接受這個有些幽默意味的稱謂。
誰也無法與年齡比輸贏。變化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似乎決意要讓我提前走下坡路。可我又不甘心就這麼用涼風中的咳嗽代替我進取的號角,記憶中還有人在喊我小盧。那些已經是流水落花的就任其化作雲煙,那些欲來未來的還有可追的可能。
臨近中年,事業未成,回顧往昔,歎歲月蹉跎;展望未來,知來者可追,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思緒,頗能代表處於社會轉型時期40多歲男人的心境。
40多歲,對那些事業心強、渴望成功的男人來說,它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情結。40多歲,在壽命不長的人生中已是一生的一半。中年的盛期,無論是就年齡而言,還是在知識、經驗、能力、精力方麵,都應該是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時期。換言之,如果處於這個年齡期,一個人還不為社會承認,功不成,名未就,他也就不會再有多少希望了。
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後需要發展。生命對於人隻有一次,誰不想有所作為而甘願默默無聞過一輩子?自我實現乃成為人的最高需求。這就是說,人首先需要一個職業,而職業問題解決之後,許多人則追求事業。職業是一個解決生存的問題,而事業則是一個自我實現與精神追求的問題;好的職業可以促進人對事業的追求,反之,職業則可能與事業互相矛盾。
所以一般看來,青年時代主要是職業選擇問題,中年時代主要是事業追求問題。一般來說,40多歲的男人的職業問題都得到解決,他們的生存、安全、歸屬、尊重需求已基本滿足,於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便油然而生,對已經獲得的一切感到不滿足,對人生有著更高的期望,渴望在更廣闊的領域、更重要的位置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渴望在某些方麵有所創造、有所建樹,立功立德立言,走向輝煌。
這種不滿與渴望的程度、指向因人而異。但從總體上看,臨近中年,日益強烈,有的40多歲的男人因此內心充滿了焦慮、緊張,甚至陷入了極度的悲傷。這也正是事業未成的40多歲的男人們的困惑。
對於青年人來說,對事業的追求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憧憬、向往,來日方長,生活會給他們很多實現理想、抱負的時間、機會;對老年人來說,成功者對曾經擁有的輝煌感到滿足,不成功者也已無可奈何而“知天命”;惟有40多歲的男人,事業追求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已經取得某些成就者不滿足現狀,無建樹者不甘心就此罷休,來日已經不多,直麵他們已經擁有的現實,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堅持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們又感到道路的艱難和前途的渺茫,“三十而未立”的悲哀感、“人生從四十開始”的悲壯感、“時不再來”的淒涼感同時交織在他們的心頭,這就是40多歲男人的困惑。
麵對困惑,40多歲的男人開始分化了:一部分人走向樂天知命:人已到中年,又何必苛求自己,就永遠當個凡人,平平庸庸過一生吧,希望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所以這些40多歲的男人對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視,他們要在子女的身上來圓自己的夢。
而另外一部分人,雖然由於社會、家庭、個人的種種原因,他們的抱負一直無法施展,但心中的事業之火仍在燃燒,他們意識到自己起點低、起步晚,但他們卻相信:“大器晚成”、“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既然人生可以從四十開始,就讓我們勇敢地接受現實的挑戰,最後拚搏一次吧!於是,這些背著重負的40多歲的男人在事業的征途上奏起了悲壯的進軍曲。
2.職業與事業:為何相互碰撞
不少40多歲的男人對上班感到沒意思、缺乏熱情,這是什麼原因呢?對工作沒有新鮮感,工作本身內容枯燥無味等等隻是40多歲的男人職業危機的淺層原因,而40多歲的男人職業危機真正的實質和深層次原因是個人在工作中的付出與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矛盾,是自己的職業與事業的分野。
職業與事業兩者關係是既聯係又有區別。就個人的生存需要、求職選擇與社會分工來講,兩者是沒有差別,或者說是同一的。但是,職業更多的是滿足個體生存的需要,是社會對個體的選擇,個體對社會分工的適應;而事業,則是個體出於自我實現需要的主動選擇,是自我追求的一種主要方式。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事業就是指人“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他們“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務,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屬於他們身外的問題”。在現實中,有些情況下對事業的追求與從事的職業是一致的,而且好的職業可以為事業創造良好的條件,可以成為事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而也有不少人,自己的職業與事業是相悖的,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根本與自己的追求與事業風馬牛不相及,或者說這個職業會危害自己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