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防範事業危機(2 / 3)

由於職業是社會對個體的選擇,使得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有很大的偶然性、隨機性、被動性,從而導致很多人在選擇職業時與自己的事業有很大的衝突與矛盾,加之當代40多歲的男人都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在職業方麵根本就不存在選擇的問題,國家讓你幹哪行就幹哪行。在職業更換方麵也困難重重,半輩子都釘在一個崗位上半步也沒動。

既然現實中大部分人麵對的是職業與事業相矛盾,而40多歲的男人又是一個最渴望追求事業、實現自我的群體;麵對這種情況,40多歲的男人能在一個與自己事業相矛盾的職業中豪情萬丈嗎?這也就是大部分40多歲的男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沒有激情,對上班感覺到沒有意思的深層原因。麵對職業與事業的矛盾,40多歲的男人進退兩難,舍去職業去追求事業,40多歲的男人所承擔的家庭責任阻擋了他;放棄事業而苦守自己毫無興趣的職業,那麼內心的苦悶與失去事業或事業無成的痛苦將終身煎熬著他們,這就是40多歲的男人麵臨的職業危機之一。

F君,46歲,1982年畢業於北京某名牌大學中文係,自小喜歡文學,青年時代他就立誌成為一名作家。大學畢業後如他所願,他被分配到某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當時的他可謂意氣奮發,豪情萬丈,仿佛心中的理想已經指日可待了。然而五年後的他,為了家庭中妻兒老小的生計,被迫隨著商品經濟的潮流,離開清貧的社科院“下海”了。

在“海中”一搏就是十幾年,如今的F君已成為一家資產過千萬的企業總經理。在眾多人眼中,F君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美滿,應該是沒有煩惱和痛苦了。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自己曾經擁有的追求、自己心中的文學夢時常在召喚他。F君說:“我已經厭倦了那生意場上的燈紅酒綠、應酬往來,因為那畢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追求。然而,現實中的重重壓力與障礙又使我難以去改變自己,難以去放棄這令人厭煩的生意。”“我現在有一種‘角色錯位’的感覺,常常問自己:‘我是誰?’”“文學永遠是我的精神家園,在生意場上的輝煌與瀟灑總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那種感覺,總有一股內在的衝動要去找回我曾經夢寐以求的夢想。”“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半點興趣,更沒有絲毫熱情。我真不知道今後的我何去何從?”

F君的這種心靈的矛盾與困惑,反映出了當代40多歲的男人職業與事業相矛盾而導致的無奈心態。

當然,現實中還存在著另一種情況:自己的職業與事業相一致,但卻事業無成,工作無業績,自己大半輩子辛勤工作,卻仍然沒有得到回報。而今人又走進中年了,這樣也容易使一部分人覺得事業無望,成功遙遙無期,從而對工作的熱情迅速降溫,上班也得過且過,混日子以度此生。

3.通過心理調節走出事業危機

麵對事業危機,男性與女性的表現和承受力是明顯不同的。對於女性而言,麵對事業危機,她們往往選擇傾訴,這樣的好處是在傾訴過後能夠很好地緩解這種壓力。但是對於男人來講,情況就不同了。他們寧願選擇沉默,將自己的壓力留給自己。這樣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壓力日積月累,會嚴重損害男性特別是40歲後的中年男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專家的建議是:既然總免不了心理壓力的困擾,那為什麼不積極麵對呢?任何情緒壓抑和低落都可能加重心理負擔。隻有適時減壓、正確調節,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及時找出造成自己心緒不寧的原因,不要一味糾纏於使自己心煩的事情。哪怕是改變一下室內陳設和現有的生活方式,這些對於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都是有益的。那麼,40多歲的男人該怎樣調解自己的心理呢?

(1)不妨“知足常樂”

“知足者常樂”這句俗語可能被許多人視作陳詞濫調。但心理學家發現,“知足”確實有助於男性延長自己的壽命。

在美國一項心理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2000多名40歲左右的白領男士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那些對生活滿足感較高的白領男士更容易長壽。

研究人員認為,“知足”是指整體而言對生活和事業的滿足程度,包括具體的個人愛好或興趣能否全部得到滿足。或是人們在某些情況下是否會產生幸福感或失意感。

研究顯示,對生活滿意程度不高的白領男士與知足白領男士相比。因各種原因而死亡的幾率要高兩倍,而且前者較之後者由於患病而死的幾率高三倍,另外那些酗酒的白領男士死亡的幾率更高。

研究還發現,和諧的婚姻生活、經常體育鍛煉,頻繁的社交活動、不吸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白領男士“英年早逝”的幾率,與此同時對生活的知足感與白領男士的壽命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調查顯示:那些不能與配偶或朋友建立親密關係的40多歲的男人,處理職業危機的能力較弱。

這一研究證實,“知足常樂”對於中年男人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僅僅是為了事業和成功,還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2)有的時候不妨哭一場

“我活得真累,壓力很大,一肚子委屈,真想當眾痛哭一場。但我想到男人流淚是窩囊廢,隻好強忍住不哭,把眼淚往肚裏咽。”一位公司經理私下對好友說。

中國的男性曆來便有“男人流血不流淚”、“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豪言壯語。男人落淚,既被視為恥辱,又被當作弱者。

其實,在生活中,當麵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時,或許有千萬個理由值得我們哭泣。人們在悲傷的時候哭,高興的時候也哭;在失敗的時候哭,勝利的時候也哭;在離別時候哭,團圓的時候也哭。不僅意誌脆弱的人易掉淚,意誌堅強的人也會哭。哭泣是人類的天然權利,人們用哭來遣散怒氣,排解憂愁。故專家有此新說:男人用“一醉解千愁”的方法麻醉自己,不如用“一哭解千愁”的方法來解脫自己。

在情與理相悖時你“無血無淚”,人們會說你冷酷無情,若此時落下幾滴眼淚,人們會因你的人情味而心悅誠服。“孔明揮淚斬馬謖”,雖然私情難忍,但為了嚴明紀律不得已而執法,盡管孔明“揮淚”卻絲毫無損他的形象,反而更加贏得了人心。

(3)擺脫世俗規則的限製

40多歲的男人越來越覺得自己活得太累,整天都麵臨來自生活與家庭的壓力,還要麵對自己的職業危機。他們焦頭爛額,手足無措。

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其原因是多方麵的,社會環境固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對自己、對女性、對周圍環境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必須從自己固有的認識和行為規則人手,因為正是它們讓我們無法適應社會,讓我們疲倦。這裏列舉幾個生活中的規則,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受這些規則的困擾。

[1]糾正“大丈夫頂天立地”的意識

在眾多的家庭糾紛中,夫妻雙方爭論的實質是男人對女性的認識——是把女性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中的夥伴來對待。還是隻把女人當作一個家的點綴。大男子主義者在家庭中往往認為自己應占絕對的主動與主導地位,女人隻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隻能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糟糕的是,表麵女人似乎很讚同此觀點。事實上,她們除了要男人的保護還要獨立,男人能完全滿足她們嗎?

張鎬哲在舞台上高歌的“好男人不會讓心愛的女人受一點點傷”,讓眾多的女歌迷柔腸百結,這是女人對男人的期望。上班族男士千萬可別以此為標準。隨著自我概念的提升,現在的女性已真正支撐起了半邊天,作為上班族男士又何必做那吃力不討好的事呢?這個規則應該被“大丈夫能屈能伸”替代,適應社會變化,調整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觀,把愛人真正當成生命中的另一半,共同分擔家庭與生活中的壓力,上班族男士也許就不那麼累了。

[2]男人應迎接刺激和挑戰

現在許多中年男人越來越追求生活與環境的刺激和挑戰。雖然他們能從不斷的成功中得到快感,然而這樣的節奏對他們的心理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指出不規律的生活方式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並造成身心疲乏,未來的不確定性更會讓人整日裏神經兮兮。倘若沒有很好的放鬆與宣泄方式,又不能尋求愛人的鼓勵和支持,不累才怪呢?其實40多歲的男人的生活應平穩為主,隻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刺激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