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每天為孩子檢查作業(1 / 2)

作為父母,關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這不僅是做父母的責任,更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父母適當介入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而且還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家庭作業完成的好壞,與父母的教育、督促、幫助有重要關係。但是有些父母怕孩子因為馬虎、不仔細而在學習上出問題,總是習慣嚴格為孩子把關,像每天都為孩子檢查作業等,希望能靠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其實,父母這樣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平時的作業做得很好的林林被王老師叫到辦公室,拿著試卷給他看,一一分析他出錯的原因。看到很多原本會做的題目被扣分,林林也很懊惱。王老師問他:“你答完題目,有沒有自己檢查一遍?”林林說:“我也檢查了,但隻是看看,沒發現有錯誤。”王老師又問:“我發現你平時的作業很少有錯誤,為什麼一到考試就不行了?”林林撓撓腦袋,不好意思地說:“平時,都是爸爸媽媽給我檢查的。”

原來,為了兒子能有個好成績,林林的爸爸媽媽真沒少花心思。從林林上學開始,爸爸或媽媽總會有一個人陪著林林做作業,從來沒有間斷過。隻要林林寫完作業,就把書本一推,到一邊玩去了。爸爸媽媽會為他檢查作業,發現錯誤再讓他加以改正。

林林對王老師說:“除了在學校,我從來沒有自己檢查過作業。爸爸媽媽說了,隻要學習好就行,這些小事都不用我管、不用我分心。可是,一到考試需要自己檢查時,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生活中,像林林父母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也許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幫孩子檢查作業都是些小事,也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但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的,並會影響人的一生。父母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鍛煉,還會使孩子變得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做事虎頭蛇尾。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會很難糾正,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都是很不利的。而且,父母因為怕孩子不認真、不仔細而為孩子檢查作業,隻是暫時地避免了孩子出錯,卻使孩子形成了很強的依賴心理,習慣於把自己應該承擔的、最基本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缺乏責任心和沒有自律能力。

基於此,建議父母應正確對待孩子的作業,不要包辦孩子的作業。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培養孩子做事認真的習慣

現在的家庭大都隻有一個孩子,父母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沒有更多實踐的機會,也就沒有更多嚐試失敗的機會,習慣一切事務(特別是生活上的)聽從安排,漸漸地對一些事情的後果不能事先做出正確判斷,做事丟三落四,毛毛躁躁。

端正孩子的態度最重要

孩子做作業不單單是為了學習,更是培養自覺自主的機會。從低年級起,父母應幫助孩子提高對家庭作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如果孩子作業工整,字跡清楚,就證明他做作業時心情比較平靜、態度認真。如果字跡雖然工整,但卻做錯了許多道題目,那麼可能是孩子對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父母應該及時給予輔導。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學習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要讓孩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檢查作業、收拾學具、整理書包等所謂的小事。父母要明白,做這些事情是對孩子自理能力、獨立意識、良好習慣的培養和鍛煉。孩子不愛檢查自己的作業,父母切記不要包辦代替,那樣做隻能更嬌縱孩子。有些父母總怕孩子做錯了題,得不了高分,於是天天給孩子檢查作業。這樣做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反正錯了父母能給檢查出來,所以孩子在做題時會馬馬虎虎,不會用心去做,做完以後自己更懶得檢查。所以,當孩子寫完作業以後,父母可以要求他當著您的麵自己檢查。另外,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檢查作業,可以使用“自然懲罰法”,讓他嚐嚐不檢查作業的滋味。比如,當孩子不檢查作業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去管他,由於作業馬虎會受到老師的批評。經過幾次這樣的“懲罰”之後,孩子會漸漸認識到不檢查作業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