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對他的愛——做孩子最親近的人
愛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感知父母對他的關愛,讓他們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去完成父母的教導和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愛的教育》最早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兒童小說,自1886年出版後,已被譯成100多種文字,許多國家甚至把它當成教材使用,“愛的教育”後來逐漸被教育工作者們總結為一種優秀的教育觀念——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讓孩子懂得愛。
我們要讓孩子了解到我們對他們的愛與關心,隻有這樣,孩子才願意和我們親近,我們也才能用愛教會孩子獲得成功。
孩子在沒有進學校之前,一天到晚都是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應該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父母工作忙,大多數父母隻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和學習情況。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的感受,漸漸和父母疏遠。
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進行過一次親子關係的調查,證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100名初三學生中,71%的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28%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講心裏話。其中“你最親近的人是誰”這一問題,41%的學生回答是同學,28%的學生回答是老師,隻有12%的學生回答是父母。而在對家長的調查中,八成家長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距離和隔膜。
一位有著16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也說:“孩子有心裏話,先是跟同學講;如果老師比較容易溝通,孩子也會選擇跟老師講;對於家長,他們是能不說的就不說。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有時老師請家長來學校,或是去學生家家訪,交流起孩子的近況,很多家長都非常吃驚,因為很多事情他們根本不知道。”
愛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維係的紐帶,隻有愛才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才能夠讓彼此真誠地交流。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主動向孩子示好,和孩子親近
一旦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就不太願意主動和父母進行溝通了,因為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一定不能態度強硬,而要多和孩子親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友好。像陳楠媽媽的做法就很好。
在老師眼裏,陳楠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有思想、有主見、愛好廣泛,學習成績一直穩中有升。
可是陳楠的爸爸一直在做生意,很少在家,但望子成龍的陳爸爸回家隻要一看到陳楠出去,就批評他貪玩踢足球不用功學習。陳楠很傷心,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踢球也是在功課都預習好了才去的,而且踢球還能鍛煉身體。陳楠試著和父親說明這些,可是陳爸爸根本就不聽,這樣一來,陳楠也就不願意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了。
當陳楠的媽媽覺察到這種情況後,就在陳楠還沒有要求的情況下給陳楠買了一雙球鞋和幾本小說。並經常在陳楠學習完後,或者是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聊足球和書中的內容。漸漸地,陳楠從媽媽的話語和行為中感覺到媽媽對於他踢足球和看課外書是完全理解的,也就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陳楠的媽媽通過與孩子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消除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所以,父母要先從孩子願意說的事情入手,拉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關於如何拉近與孩子的關係,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主動向孩子請教問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就看我們家長怎樣去對待了。
現在的孩子對電腦、網絡幾乎無一不通,我們可以借著向孩子學習這方麵知識的機會,和孩子多親近,而且也不會讓孩子有種父母故意為之的感覺。
建議二:不要隻關注孩子的成績
和孩子說話時,父母最常提的話題就是學習。這樣會給孩子一種父母隻重視學習成績而不關心自己成長的感覺。有經驗的媽媽會以“這周什麼時候和同學踢球”“什麼時候和同學去洗澡啊”這樣的開場白來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而如果總是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不但不願回答,而且會希望盡快結束和父母之間的對話。
建議三:不要過多地幹涉孩子
孩子的同學、朋友來到家中,把房間的門關上了。在這期間,做父母的心裏總是不踏實,“孩子在幹什麼”。等孩子的同學、朋友離開之後,就想方設法地詢問。或者是孩子和什麼人交朋友,有哪些興趣、愛好,對於學習時間的安排,都要進行幹涉。這樣不但無法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建議四:不要沒話找話
雖然在和孩子溝通方麵,我們要主動一些,但也不能為了和孩子多說話而沒話找話。真誠地和孩子親近,孩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但沒話找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孩子因為我們而感到有壓力,從而影響到孩子。
輕鬆教子 小妙招
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之後,也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在孩子接受我們之後,有的家長就希望知道孩子的一切事情,如果孩子不將所有的事情都告訴我們的話,心裏就仍然會有一種被孩子排斥的感覺。其實,家長完全不必這樣想。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聽眾,合適的聽眾才能夠給予最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