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親子關係90%來自溝通——讓孩子和我們無話不談
親子之間溝通交流的藝術就是——父母隻要邁出一小步,孩子就會邁出一大步。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可天津市一個重點中學的心理輔導教師周餘波曾對本市初、高中階段的528名在校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隻有9.25%的學生選擇了“當你有煩惱時,找父母談心”這一欄,而且大部分是女生。這就說明了中學生在心理上對父母產生了距離和不信任感,從而不願意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認為交流也不會使問題得到解決或者是減輕心理壓力。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正處於趨向成熟期的青少年,一是由於逐漸形成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因此往往不願他人給以現成的生活指南;二是他們的內心又對各種事物有諸多“不確定感”,因此迫切需要從別人那裏獲得認同和了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些父母卻無視孩子的這兩個心理特征。當他們知道孩子心裏有什麼隱衷時,或是漠然置之,或是板起一副“一本正經”的麵孔,給孩子以“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的訓斥。這種居高臨下的架勢,怎麼能使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感情、訴說心裏話呢?
要想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的、朋友式的溝通,父母就一定要對孩子有種無私的愛,並且彼此之間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此基礎上,父母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況,就會很容易,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陪孩子一起經曆不好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任何時候都能明白自己的感受。像陳敏的媽媽,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
陳敏非常沮喪地回到家裏。媽媽一看就知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女兒平時是很開朗的。媽媽問怎麼了,陳敏張了張口,還沒說話就哭了。陳敏的媽媽就拉著女兒坐到了沙發上,就聽女兒很生氣地說:“期中考試馬上就要到了,學習很緊張,任務很重。我們還要準備學校的舞台劇彙演,老師想讓我們拿到好的名次。劇本我寫得很辛苦,這段時間壓力很大,可是老師什麼都沒問,就說了一句‘不好,重寫吧’。”
陳敏的媽媽聽著女兒的“哭訴”並沒有插話,隻是不時說一些“嗯”“也是”“正是的”之類的話。她能夠感受到女兒覺得有人理解自己了,也就沒有太多說什麼,哄著女兒去寫作業了。
陳敏媽媽的這種做法很好,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陪孩子一起經曆不好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理解他們的,孩子才會願意將心裏話告訴我們。不要訓斥孩子,否則孩子以後就再也不會和我們溝通、交流了。
關於如何和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對孩子,也要有話好好說
對待孩子也不能大聲、強硬地表達我們的想法。因為並不是我們聲音大、態度強硬,孩子就會對我們百依百順,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和孩子溝通,父母永遠都應有話好好說。
建議二:溝通時,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
我們聽孩子傾訴時,一定要拋棄原有的思想和觀念,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孩子正在經曆的問題。當孩子傾訴之後,一定要對孩子說“我和你的感受一樣”“我能了解你現在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承受眼前的一切。
建議三: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專心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一邊做著什麼事情,一邊聽孩子說話。這樣,就給孩子一種父母不重視自己的感覺,孩子怎麼可能好好地把自己的情況認真地告訴父母呢?家長可以專門抽出點時間和孩子溝通。不管怎樣,不要讓孩子有一種我們在應付他們的感覺。
建議四:投其所好,多聊孩子感興趣的事
無論做父母的以多麼好的方式和態度和孩子說話,孩子也都會有一種無法消除的距離感。所以,我們要和孩子多談他們感興趣的事,這樣孩子就會有很多話想說,漸漸地我們就會越來越了解孩子了。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和孩子溝通時,父母的姿勢很重要
如果孩子小,我們最好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不用仰著臉看我們,也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高高在上。
如果是大孩子了,不管有沒有父母高,我們都不要隻是自己坐著,讓孩子站在我們麵前。而是要和孩子坐在一起麵對麵,或者是肩並肩地走在一起,以一種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和態度,來和孩子談心。
3.少下命令才是好父母——孩子更喜歡接受我們的建議
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說:“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隻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所以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是商量,而不是命令,也不應該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