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生活教育 珍視身邊的每件小事並從中學習(3)(1 / 3)

陶陶媽媽知道這件事之後,就給陶陶講了一個故事:“一天,幾個白人小孩在公園裏玩,一位賣氣球的老人走進了公園,白人小孩都跑過去買氣球了,並興高采烈地把五顏六色的氣球放飛到了空中。等白人小孩們走後,一個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那兒,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老人慈祥地朝他點了點頭,問:‘你想要什麼顏色的?’他鼓起勇氣說:‘我要黑色的。’接過氣球的黑人小孩隨手一放,黑氣球就冉冉升起了。這時,老人摸著黑人小孩的頭說:‘不管什麼顏色的氣球,都可以升上天去。’”

於是,陶陶媽媽對陶陶說:“隻要自信,就會成績好,就會取得成功。不要把不重要的小事放在心上,要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成功。”

孩子會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要像陶陶媽媽那樣鼓勵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不因為外貌、體形這樣不重要的小事,就放棄了夢想和努力。隻要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就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沒有絕對的不足,讓孩子客觀看待自己的不足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隻要正視自身情況,不斷努力,就會有一番作為。如,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因自己貌醜而自卑,亞曆士多德、達爾文、伊索、拿破侖都有口吃病,亞曆山大、莫紮特、貝多芬、拜倫都因身體佝僂、口吃、身材矮小、耳聾等而產生過自卑感,但他們並沒有因此灰心,而是堅定了成就大業的信心,最終取得了成功。我們要多給孩子講名人的故事,讓孩子以他們為榜樣,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地對自己樹立起信心。

建議二:讓孩子大聲表達,多說肯定的詞彙,增加正麵感覺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決定時,讓孩子大聲而肯定地說出來。這既是孩子自信的表現,同時也能讓他人感受到孩子的自信,而這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在回答他人問題或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讓孩子多用肯定的詞彙和句子,而不是用模棱兩可的句子表達。比如說“我認為事情是這樣的”,而不說“我覺得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讓自己變得自信,讓他人相信自己,首先就要在自己的態度上變得自信。

建議三:讓孩子明白積極的自我評價很重要

當孩子由於某種原因而陷入自卑時,你可以告訴他:“孩子,其實你完全沒有必要自卑。沒有比自己瞧不起自己更傷害身心的了。自卑會使人變得憔悴,還會使人失去活力和奮鬥的力量。而自信則是要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敢於積極地展現自己。”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就能使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自信、主動地去完成目標。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張揚個性也是一種自信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含蓄、內斂、深藏不露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尊崇的。而一個孩子一旦被認為是張揚的,勢必就會被人理解為驕傲、不謙虛、狂妄自大。但現在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張揚是一種精神,一個信念,是將自己的一腔熱情無畏地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之路的一種美好境界。張揚代表活力,也代表積極進取。

張揚的孩子有積極爭取自己渴望的事物的決心與鬥誌,他們會熱情地努力,將自己的優勢與想法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這更表現出孩子的一種自信與堅忍不拔的精神。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張揚一些,從而使孩子更積極。

51.榮譽隻是一時的肯定——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榮譽

榮譽感是一種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道德情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所取得的成績,孩子會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功。

孩子也有虛榮心,從小就把榮譽當目標去追求,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這體現了榮譽容易讓人負重的一麵。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引導孩子,莫讓榮譽變成負擔。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就提到:“榮譽雖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但它是一種指導鼓勵兒童的正當方法。”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榮譽的意義,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不能把榮譽作為最高的目標來追求。

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者居裏夫人一生獲得了16枚獎章,117個名譽頭銜,但她卻對此毫不在意。一次,居裏夫人的一位朋友來做客,發現居裏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金質獎章,而那枚金質獎章正是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給她的。朋友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則淡淡一笑說:“我是想讓孩子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夠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不固守榮譽的做法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這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榮譽隻是一種肯定,不要太在意,使自己止步不前。因為與榮譽相比,自己的進步與能力的提升更重要。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把對榮譽的追求變為對目標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