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實的就業環境
(一)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大學擴招,高校畢業生每年以數十萬計快速增長,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2003年僅為212萬人,2010年高達630餘萬。“畢業即失業”對某些同學來說並不是一個傳說,“被就業”現象的披露正反映了現今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6月發起的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調查,在110所大學的受訪畢業生中,30.1%的畢業生已經找到工作,19.4%的畢業生有工作意向但沒有確定,50.5%的畢業生沒有參加工作(其中的56.5%因為要深造而不工作),占總數22%左右的人是想找工作卻找不到。
(二)有效競爭分類
從總體上說,目前求職大環境是不理想的,僧多粥少,必然加劇競爭。
我們深入分析,會發現競爭也是分層次的。比如說,名企招聘幾乎限定211院校,對於普通院校和專科院校畢業生來說,他們無法構成有效競爭。
於是,我們便可依此進行分類:
第一類:211重點大學(含985院校)
第二類:非211重點大學和聲譽較好的二類本科院校。
第三類:普通二類本科和民辦本科院校。
第四類:專科院校和高職高專。
上述分類的著眼點在於就業競爭力和招聘限製條件,將上述院校分成四類,有利於畢業生科學、合理定位。
必須說明,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更不是機械的。現實生活中普通院校畢業生搶走名校畢業生“飯碗”的現象並不少見。
當然,盡管分類不是絕對的,但對於廣大畢業生來說,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從目前的求職市場來看,畢業院校很大程度會決定畢業生的出路。越是往上(頂端為第一類)走,企業招聘的限製便越少,畢業生獲得好工作的機會便越多。
(三)就業態度
目前,很多畢業生受一些所謂的專家主流就業觀的影響,致使在對待就業問題上,容易走入誤區。很多專家拋出“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這種觀點很容易引導畢業生步入誤區。他們在選擇一份工作時,本著“騎驢找馬”的想法,不考慮職業理想、專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長等重要因素。在實現就業後,往往會因自身問題而辭職,試圖尋找一份更適合的工作(擇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的情況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個人能力超群或學校(家庭)背景優異,導致他們沒能成功“擇業”,而是陷入一步錯、步步錯的怪圈中。
所以,秉持什麼樣的求職態度,便是求職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在科學合理定位自己後,應將求職上升到人生職業的高度,謹慎選擇一份工作。當然,這需要全盤的準備,需要下苦功夫。後麵我們會論及。
二、選擇工作的參考因素
選擇一份工作,不僅要著眼於眼前利益,更要著眼於長遠利益。隻看重眼前利益和隻注重長遠利益都是不妥的,很容易判斷失誤。眼前的利益,我們要去爭取;長遠的利益,我們要去把握。
很奇怪的是,現在有一種論調,找工作要著眼於長遠利益,不要為眼前利益所動。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長遠是可期待的,但不一定能得到,因為事物的發展有時會出乎人的意料。
所以,找工作應當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考量一份工作的優劣。判斷一份工作的好壞,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因素:
(一)薪資福利
正規的公司,對不同崗位的薪資福利均有明文規定,實行以崗定薪,每個崗位對應不同的工資水平。工資和崗位、學曆、工齡有關。
公司提供給畢業生的薪資福利水平,往往代表了公司的實力,體現了崗位的重要程度。名企提供的薪資福利代表行業內的最高水平,比如中石化、中核電、寶潔、聯想、華為等名企,提供的薪資福利是相當誘人的。
(二)工作環境
很多企業在招聘公告中強調工作環境的優越,是因為工作環境也是企業實力的表現。工作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為辦公環境,軟環境為企業文化。大公司非常注重員工的需求,有健身房、閱覽室、球場等,還會定期舉辦集體生日舞會和文體比賽,用以豐富員工的業餘生活。
(三)落戶
戶籍製度是我國的特色。毫不客氣地說,能否落戶,可以直接判斷一個公司的實力。凡是大公司、大企業,基本能提供落戶。因為這些企業作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在戶口編製上自然享有較多的編製,以便吸引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