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啥呢?
這蒙古老大比較土,又比較野蠻,就叫土蠻吧!
這個土蠻也是一猛人,李成梁沒來之前他經常帶著一幫人到明朝這邊搞搶劫自助遊,搶了就跑,跑了過幾天又來搶,搞的當時的遼東總兵生不如死。
但老李一來,土蠻的幸福時光一去不複返。
具體戰鬥過程比較複雜,就不展開了。
簡單說吧,這位土蠻兄弟基本算是李成梁的貴人,老李從指揮僉事一路高升,一直升到遼東總兵,基本上都是靠打他。
這就讓李成梁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敵人是要收拾,但不能一下全收拾了,都死幹淨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就沒自己什麼事了。
所以老李的戰略是又打又拉,不聽話就收拾你,但也不把你趕絕了,打服就行,適當還能給點好處。
這個方針路線李成梁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是一直貫徹的。
當時和李成梁一起守衛大明北麵邊境的還有一個人。
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略剛好和李成梁相反。
不管是誰,隻要敢來我這,一律大刀加火炮,還要好處?門兒都沒有啊!
鑒於老戚做事太絕,各位部落老大一合計,還是李總兵那好混,大家就都不來戚繼光這邊了,全往李成梁那邊跑。
戚繼光鎮守的薊鎮安靜了,史曰:十數年不見烽火。
戚繼光也安靜了,既然敵人都沒了,你戚繼光再牛也沒用。
慢慢的他被忽視了,遺忘了。
反觀李成梁這邊。那真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年年打仗,年年立功,年年升官,威風八麵,天下聞名。
連後來清朝人修的明史都要拍馬屁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從個人角度來講,李成梁沒錯。從國家民族角度來講,戚繼光是對的。
這恐怕也就是戚繼光到今天仍然是正麵典型,而李成梁卻數百年爭論不休的原因。
人民的眼睛真是雪亮的。
當然,這都是身後事,就眼前的情況來看養寇自重這事雖說不太厚道,但考慮到形勢發展都還自己的掌控之中,土蠻要好,洋蠻也罷,翻不起大浪來,所以也還是可以原諒的。
但老李同誌還是疏忽了一點,他活著的時候能掌控,他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