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看到這個標題,或許你已經猜到,我們的故事將從毫無懸念地被高票評選為“中國互聯網2010年年度事件”的“3Q大戰”說起。這場戰爭的結果,從事後的數據反饋上看是兩敗俱傷的,360的市場份額雖然沒有“一夜回到解放前”,但也失去了不少用戶;而經過此役,騰訊在公關上的短板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麵前,而給用戶信中最經典的一句,更是在那個落葉蕭瑟的深秋,被智慧無窮的網民演繹為中石油版、諾基亞版、李寧版,甚至杜蕾斯版……為我們平添了不少歡樂。
關於3Q大戰的進程,在此我們不想過多敘述,在網上類似百度百科等眾多專職做名詞解釋的地方,我們可以輕易地查到相關內容。我不知道百度百科的“童鞋”們,在看到這個詞條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因為在3Q大戰中,百度也是參與者,如果可以做一個橫向對比的話,這就好像某些部門的作風,一邊做運動員,一邊做裁判員,完全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感謝國家,感謝互聯網,感謝Web 2.0時代網民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的身體力行。在這個時代,網民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哪怕百度是利益相關方,在這一詞條的解釋上,百度也要虛心接受網民的修訂。值得慶幸的是,在3Q大戰中,百度的參與度並不高,而且騰訊吸引了大部分的火力,不過百度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收入模式一直被人詬病,萬一哪天“狗日的××”這一詞條與百度聯係起來並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百度百科中,那才是真正的打臉,而且是打落牙齒和血吞,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
當然,這隻是一個假設,因此現在百度可以對著百度百科上“狗日的××”詞條含笑不語。雖然在3Q大戰中百度和騰訊有結盟,但是從長遠來看,百度和騰訊必有一戰。在來勢洶洶的360麵前,攜手合作是利益所驅,但這也許不會阻擋合作中的幸災樂禍情緒,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反正360又不可能打得死你。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在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對騰訊避之不及,唯恐被騰訊盯上的時候,為什麼360會選擇向騰訊發難?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關於騰訊與360這兩位主角之外的其他配角,包括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手,又如何推動著這場戰鬥?對入局者而言,他們為什麼入局,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選擇了哪些盟友;而選擇了沉默的那些大佬,他們又是出於什麼考慮?
即便如此,我們看到的這一切,會不會隻是冰山一角?
即便不能說中國互聯網的格局會因為這場戰爭而改變,我們也必須承認,3Q大戰對未來中國互聯網的走勢有著深遠影響;即便工信部各打五十大板讓這場風波暫時平息,所有人都知道,這種平靜隻是為了下一波的戰鬥蓄積力量;即便在這場戰爭中形成了同盟關係,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道德經》有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幾何中三角形是一個穩定的結構,類似的例子還有三國鼎立,再比如說前Web 2.0時代的三大門戶網易、新浪和搜狐,以及後Web 2.0時代崛起的網絡三巨頭騰訊、阿裏巴巴和百度。有人取後三家公司的第一個字母,組成了一個單詞BAT,意指未來中國互聯網的天下是這三家的天下,但3Q大戰告訴我們,這個結論下得早了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過去的中國互聯網如此,未來的中國互聯網也是如此。我們覺得,BAT這個單詞並不能完全代表這種變化的趨勢,或許用“桌子”(TABLES)來形容更為恰當。之所以是複數,是因為必然有許多人或公司,希望在中國互聯網的大局中占得一席之地。當然,要想在這場盛宴中入席,必然不會一帆風順,3Q大戰就是一個例子。
那麼,這個所謂的TABLES又代表著中國互聯網的哪些勢力呢?
T:Tencent(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