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此,這本書采取了一種比較新穎的寫法,在描寫時力圖深入淺出、生動有趣,這當中可能對事件本身有所犧牲。但話說回來,這本書並非正史,隻是希望以我們的視角去表達我們所看到的必然和偶然。就像關於彌勒佛的一副對子,叫“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大嘴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對於我們看到並解讀的一些內容,我們已經忍不住大嘴笑了,也還希望各位,不管是讀者或是書中所涉及之人,如果覺得我們說得不對,也能夠大肚能容。

我們想要的,並非將我們的結論簡單灌輸給讀者,而是給這本書的讀者一些啟示和思考;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形成自己的結論。在這個已經由被貼上高科技標簽慢慢淪為準勞動密集型、快要變成紅海的行業,不敢說能夠屹立於潮頭,但希望能找準自己的位置。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想先感謝我的夥伴林軍,他是《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史1995—2009》的作者,對中國互聯網有著深刻的理解。按他的說法,這本書可以看做《沸騰十五年》的後續。從一開始他就積極參與這一項目,不但貢獻了這本書的選題和最初的思路,並參與了這本書部分章節的寫作,在完成本書一稿之後又進行了第一次修改,讓這本書從一稿的天馬行空變得切合實際,精彩好看。

感謝英鵬蘭德的同事和互聯網老兵群的群友們,他們是華夏、馮玉麟、張濤、張海春、王浩、端木憂傷、周瑭、劉爽、黃子雄、夏科藝、阿蝦、邱南奇、黃建華、祖騰、蒙子等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與他們有過或直接或間接的交流,或許他們當中有的人沒有意識到,但他們確實是為這本書的成形給我很大幫助。

感謝《商業價值》的成遠、《南方周末》的張華和《南方人物周刊》的張歡對他們長期關注企業的文字及錄音分享;感謝《環球企業家》的羅燕對騰訊開放的探討;感謝藍獅子的編輯王留全、賀穎彥、徐蓁和陶英琪,感謝他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對我的支持以及對本書的推動。

最後這本書獻給我的女兒岑晨(Yoyo),她出生於2010年9月23日,也差不多是這本書開始進行籌備的日子。可以說這本書一點一點成形的過程也是Yoyo一天一天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也讓我能以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這本書的寫作。也感謝我的妻子洪孟宏,有她的支持,才能讓我更好地投入這本書的寫作。

後記的名字來自《老男孩》,在這部短片熱播的時候,我正在北京為本書做采訪,當中也和林軍一起為了另一本書采訪了TCL多媒體的一位前副總裁。我曾在TCL工作過一段時間,這次采訪讓我了解到了當時因為所處位置不夠而看不到的許多內容,也對郭士納所說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和“大象為什麼不能跳舞”有了更深的認識。的確,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數字時代,網絡經濟以更輕的公司形態、更快的反應速度得以崛起,但對於那些大象一般龐然大物的傳統企業來說,他們有自己的智慧傳承,在諸如公司治理、流程再造方麵有著比互聯網新貴們更深刻的理解。而當迅速成長,曾經代表最新、最潮、最先進生產力的互聯網公司有一天突然回首,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他們所嘲笑過的那些龐然大物的時候,又該拿什麼來拯救,是《老男孩》中讓我們淚流滿麵的激情嗎?

時間是公平的,對於每個人來說一天都是24小時。讓我們把這句話稍微變一下: 機會是公平的,對於大象們或是尚未成長為大象的創業者們來說,關鍵看誰更會跳舞。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曾經和雨林木風的創始人賴霖楓談過中國互聯網未來的機會,他認為現在留給創業者的空間越來越少了,而隨著他的企業做得越大,這種感覺也就越發強烈。相對於他的這種比較悲觀的論調,我個人倒是要樂觀得多。互聯網的網絡叢林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一直在起作用。新的模式會不斷出現,新一代的創業者會不斷成長,更多的偶然會不斷湧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沒有必然呢?

如果你也相信明天,讓我們一起祝福,親愛的。

岑峰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