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明天,祝福你親愛的

2011年3月底,本書初稿完稿後的第一次修改暫告一段落的時候,大洋彼岸傳來了360上市的消息。這就意味著這本書又有新的內容可加入,本書又需要做新的修訂。同時出版社方麵也反饋了一些建議,例如: 本書TABLES概念雖然涵蓋了國內主要互聯網公司,但還有一些規模不大、當下並不出彩仍不可忽視的勢力,比如網易、搜狐等,甚至現在方興未艾的團購網站等,雖然難以歸類,有沒有可能另外單獨開辟一章總體上點評?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的設想是,這是一本寫格局的書。當時的業界已經普遍接受了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BAT”或者“TAB”的概念,自然我們希望在這三大巨頭之外有新的元素加入,反映中國互聯網的變化趨勢。

於是就有了“TABLES”的概念。可以說這一概念並非自然形成,而是先有從TAB出發延伸的一個概念,再根據這個概念按圖索驥。TAB三巨頭好說,但要尋找能和三巨頭在一張桌子上坐而論道、同時名字中又包含相應字母的公司,卻是頗費了我們一番工夫。

例如,“L”我們曾經想解釋為“Lever”(杠杆),用來描述在中國互聯網發展中為互聯網企業提供彈藥、像阿基米德用杠杆一樣撬動地球的天使投資人;“E”我們曾經想過網易,英文“Netease”中的E也勉強能對得上;而S開頭的公司就更多了,新浪(Sina)、搜狐(Sohu)、盛大(Soda)……

最後確定這六家公司(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我們先是列舉出了所有可能,然後對這些可能進行推敲和評估,也逐步排除了一些我們一開始在腦海中搶先跳出來的公司。所以後來還沒有動筆的時候,林軍就說,這些被我們淘汰下去的公司還是能做不少貢獻的,至少他已經想好了這本書做推廣時候的一些標題,例如“桌子邊為什麼沒有盛大”,等等。

這也是最後這本書中為什麼沒有團購,為什麼沒有人人,為什麼沒有曾經的首富們(丁磊、陳天橋)的原因。不可否認,他們都代表著中國互聯網的一股力量,但這不是本書想強調的重點。

那麼,這本書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我們開始做這本書的策劃說起。做策劃的第一件事是要弄清楚目標用戶,我們扳著指頭數了三類人:(1) 對互聯網感興趣的讀者;(2) 互聯網從業人士;(3) 互聯網創業者。從總體數量上看,這三類人的數量是遞減的;但從他們對這本書的期望看,卻又是遞增的。

對互聯網感興趣的讀者,故事當然是最能打動他們的內容。精彩的故事人人愛看,就算不碰互聯網,至少知道了這些東西,到時候也可以成為朋友聚會中的話題;就算和行內人士聊天,也不會露怯了不是?

而對於互聯網的從業人士來說,他們的要求可能就要高一些。除了想知道幾大巨頭之間的競合關係外,可能還想了解這種競合背後的故事,幾大巨頭未來的布局和給整個行業的變化,等等。

最後一類,互聯網創業者,可以說他們的要求最高。除了以上內容,他們或許更關心,在幾大巨頭已經劃分地盤的情況下,互聯網還能不能玩,還存在什麼樣的機會;或者,從幾大巨頭崛起的背後,能夠學到點什麼東西。

這當中的內容,真要做到麵麵俱到的確挺難。尤其是對於要求最高的創業者來說,他們想必是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本書的,真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我想以現在的篇幅,乘上3恐怕都不一定打得住。但話說回來,如果不求最全、但求最有特點,再稍微偷一點懶,給讀者們略略留一點自己思考的空間,以現在六大巨頭的篇幅,應該差不多了。

古人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雖然是寫格局、寫未來的書,但還是有不少講過去故事的內容。有一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因為過去的經曆形成了現在的性格,也就決定了未來的命運,這裏也是這樣。

在采訪中周鴻禕也說過類似的話。在他看來,現在互聯網大成者,他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有路徑的依賴。因為過去的經曆,才會有之後的決策,包括他本人的互聯網思維不是一開始就怎麼樣,而是一點一點積累的,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一來就高瞻遠矚。如果你確信這一點,或許再回過頭去看看六大巨頭們走向成功的道路,有必然也有偶然,甚至可能偶然的因素要大於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