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研究項目的實驗終於在聖誕節前結束了。
需要的數據都收集全了,剩下的就是分析整理這些數據,寫出一篇像樣的論文了。
相比劉一凡的項目,他這個顯然實際成果更大,但是能不能發表,發表後能獲得多大的反響,那就要看他寫作的水平了,再好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包裝和宣傳。
這些他就不太在乎了,能獲得更多認可他不會拒絕,真的毫無動靜他也不會當回事,他的第一個研究項目能有始有終就已經知足了。
這個小小的研究成果還沒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程度,至少曾凡自己是這麼認為。
不過他也不算無名之輩,加州理工學校雖然不大,在科研界這個江湖那也是響當當的門派,羅伯特作為他的指導教授也算有名望的高手,論文發表不成問題。
他研究的初衷是為了搞明白問題,能不能發表獲得認同不是很在意,他又不指望這個揚名立萬。
對於他的研究目標來說,隻能算是達成了一部分,經過他重疊編輯的音頻雖然也能取得現場演奏相似的效果,可是仍然差一些感覺。
當然,這一點點的成果,用於以後的錄音專輯中,那效果的提升已經可以想象會有多麼驚人了。
曾凡做實驗也隻是用自己的笛聲作為素材,他的音頻編輯方法也隻知道對自己的笛聲有效,別的樂器或者人聲,需要的編輯方法肯定都會有所差異,那就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去探索了,他的研究也隻是發現了這種可能的方向。
在點點平台上用問卷係統做的調查也出來了,曾凡用了他編輯後的笛聲片段和一些經典音樂的片段對用戶進行問卷調查,哪些旋律更容易引起共鳴?
他的笛聲獲得的認可程度明顯高於那些沒有特殊編輯的經典音樂,這個調查是覆蓋所有人群的,在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獲得的數據基本一致,與他們在實驗室對十幾名誌願者進行的腦波測試結果也基本吻合。
聖誕節幾天曾凡沒有課程,也沒有別的規劃,悶在宿舍樓裏寫研究論文,這個都有標準格式,按照格式往裏麵填充內容就夠了。
相對於寫論文,曾凡更多的時間在用來改進編曲軟件,有了樂曲編輯方法,他希望將軟件的功能改的更智能一些,不再需要手動疊加一個個音頻,還要一個個修改音頻波形,最好能一鍵合成。
他的笛子音頻可以這樣改,別的樂器聲音呢?還需要分別進行研究,有了前麵的實驗基礎,曾凡也摸到了一些規律,不必再挨個實驗,編輯完後他聽一遍就能得出結論,最後都找到編輯的方法,有時間再統一進行實驗驗證,這些就不屬於他這篇論文的範疇了。
節日過後,曾凡拿著寫好的論文去找羅伯特教授過目,老頭看過後給他改了個論文的題目《什麼樣的音樂更容易引起人類的普遍共鳴?》,然後說道:“你的能力不止於此,可以擴展一下,把別的樂器和音樂類型加入進來補充實驗,這樣更有意義!”
“那樣的話實驗時間要增加很多了,一個月肯定做不完!”曾凡說道。
“誰給你規定必須一個月做完?你才剛入學一個學期吧?下個學期你可以每天過來做實驗,一個學期不夠就一年,一年不夠就兩年,這個課題做好了,給你發個學位都夠了!”羅伯特笑著說道。
“可是我下個學期計劃要修三十多門課程,時間不太充裕!”曾凡遲疑道。
“上個學期不是二十一門課程都讓你通過了,其他的本科生一年都沒你修的學分多,你可以繼續按照你的方法學習,你覺得掌握差不多的課程都可以申請考試,達到A給你算學分,我這邊有兩個項目你都可以加入進來!同樣都會給你計算學分!”
“都是什麼項目?”
“你的編程能力大家都很認可,我們的腦波測試設備一直都在改進中,你加入進來有助於提升我們的進度;還有就是劉一凡那個項目的進階研究,更詳細的解讀分析人腦各區域的腦波信號,你們倆也很有默契了,正好繼續合作!”羅伯特顯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就想好的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