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念場的作用下,微觀尺度上的操作,曾凡可以將一秒鍾分成一百萬份,進行幾萬次的重複切削實驗。
到了微米以下的尺度,這些材料幾乎等於無窮無盡,芝麻粒大的一塊單晶矽、金剛石或者鉑金,足夠他切削上百萬次,並且這些切割失敗的材料並不會消失,經過加工後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因為是動手嚐試的第一個探針,他並沒有選太難的材料,使用的是對他來說操作更容易的多晶矽進行實驗。
多晶矽,是單質矽的一種形態。熔融的單質矽在過冷條件下凝固時,矽原子以金剛石晶格形態排列成許多晶核,如這些晶核長成晶麵取向不同的晶粒,則這些晶粒結合起來,就結晶成多晶矽。
大量晶核好像混凝土中的石子一樣,讓多晶矽內部不像單晶矽那樣均勻,室溫下很脆,切割時很容易碎裂,也讓他可以用這種取巧的方法獲得想要的單原子探針。
一個下午五六個小時的時間,曾凡進行了數十億次的切削實驗,才終於完成了一根符合他要求的探針。
探針的最尖端隻有一個矽原子突出表麵,可以對物體表麵進行納米尺度的掃描觀察,並不是能直接看到原子的形狀,而是在最高清的成像圖上,比較大的原子可以成為最小的像素點存在,算是首次感應到了納米以下的尺度。
可惜的是,這根花費了曾凡一整個下午才製成的探針,僅僅使用了不到一秒鍾就報廢了。
不過,曾凡的功夫沒有白費,這一下午的收獲對他來說,頂的上過去半年時間,一次次切削的操作也是對他意念場的磨煉,有了這一次的成功,後續他可以在意念場作用下,快速的大批量製作。
在意念場中的微觀世界,隻要他形成了固定的認知,幾乎是想到就能做到,意念場中他可以同時對萬億級的單位進行感應操作,時間顆粒可以細分到微秒、納秒甚至更小的皮秒進行計算。
一納秒等於一億分之一秒,微觀世界操作花費的時間相對於現實宏觀世界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他一次隻操作一個單位,也可以一秒鍾製作出幾百個幾千個同樣的探針,幾乎等同於無窮無盡。
這也意味著曾凡對現實物質世界的感知能力,直接從微米級別跨越到了納米級別,盡管隻是剛剛跨過門檻,還隻能對物質表麵進行探測,對現在的他來說,也已經是無比巨大的進步了。
用這種感知能力再去盤他那一串珠子,原先被他花費大量時間盤的光滑無比的珠子,表麵變得坑坑窪窪,哪怕是那些金屬珠子也是一樣,表麵給他的感覺顆粒感十足。
曾凡發現他的增加的感知能力比預想的還要強,並不是隻能感知珠子的表麵,那些玻璃珠、水晶珠、各種木珠在他現在的感知下不僅坑坑窪窪,原先感覺很緊密的材質忽然發現竟然稀鬆無比。
他的感知能力可以輕鬆滲透到材質內部,裏裏外外了解個通透,原先盤著費勁,想要變成水晶的玻璃珠,在他揉捏下發現竟然可以很簡單隨意的改變內部分子結構。
短短幾秒鍾時間,一個多月都沒做到的事情,竟然輕易的完成了。
將兩隻珠子拿到一起進行對比,他改造過的玻璃珠晶瑩剔透,比原先的水晶珠更像水晶。
事實也確實如此,玻璃珠內部的結晶比原先的水晶珠更整齊,天然的水晶珠加工的過程中,晶體邊緣分子結構都被打碎,內部出現很多裂痕,微觀狀態下遠不如他改造出來的珠子渾然一體。
盡管在納米尺度仍然是滿身棱角的模樣,在肉眼可見的尺度,那就變得璀璨奪目,透光率比原先高了幾倍。
可以改變玻璃的分子結構,不知道能不能改變金剛石的結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