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時間,部族裏的人幾乎都學會了編柳條筐,曾凡也沒想到這個不經意搞出來的器具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有了筐後大家再出去采集就太方便了,尤其是女人們出去采集,後麵背一個筐,不影響雙手工作,還能多帶許多東西,效率頓時提升幾倍。
就是去山裏采集石頭的隊伍也一樣方便不少,曾凡自己都深有體會,隻是以前沒有往那方麵去想,現在思路打開,他發現這玩意不止背東西,也可以用來捕魚,補鳥呀,方法太多了,那幾隻蹭吃蹭喝的野雞照樣得逃不出去。
在院子裏倒扣一隻筐,用一個短棍支起來,做一個簡易陷阱,裏麵灑些穀殼,野雞進去後短棍一倒,直接扣在裏麵,那還不是任人宰割了。
曾凡又編出一種大肚窄口,口部帶倒刺的魚簍,裏麵放上誘餌,然後拴上茴麻皮搓成的繩子扔進河裏,過上一天再去提上來,往往就能收獲幾條大魚,隻要魚簍夠多,不用再費力氣去河裏摸魚,又可以節省大量人力。
這個時代各種野生物產實在太豐饒了,有了合適的漁獵方法,讓幾十個人吃飽肚子真的不需要太難。
十幾個魚簍扔在河裏一天時間,收獲了二十多條尺許長的大魚,還有無數小魚小蝦,看著族裏人歡欣雀躍的樣子,曾凡忽然感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柳條隻適合編製的大型器物,小個器具的還是用蘆葦或者茅草之類編製更合適,那要等到秋天的時候再弄了。
幾天時間過去,曾凡建造的五座泥坯小窯也已經幹透,每座小窯大概半個立方左右的空間,可以同時燒製十幾件大小器物,最早製作的幾十件大小陶坯也幹差不多了,帶領人小心翼翼放進窯裏擺放好,然後用泥巴和一個預製好的土坯蓋子封上窯口,窯下麵點火開始燒製。
曾凡沒有任何燒窯的經驗,之前也沒有這方麵的準備,所有知識都是來自書籍資料看到的片段,還有自己的琢磨,為了防止驟冷驟熱器物開裂,必須逐漸加溫,緩慢冷卻,這些常識錯誤倒是知道。
可是在沒有溫度計的時代,窯內溫度如何控製,怎麼樣達到理想溫度,要燒製多久,他是一樣也沒有辦法,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操作。
想要開始溫度低,那就燒幹草,然後在一點點換成細樹枝,粗樹枝,再到最後的大塊的木頭。
為了讓火更旺,曾凡每個窯口後方都用泥坯搭建了兩米高的煙囪,具體要燒多久他沒經驗,隻好先設定一天時間。
所有器物最大的一個廣口盆厚度也不超過一厘米,他覺得一天時間差不多能燒透了,至於更小的那些勺子和碗之類更應該沒有問題。
提前十幾天就開始準備各種柴草,早已經積累了幾大垛,曾凡親自燒他認為最有成功希望的第一口窯,其他四個隻好交給其他人了。
好在幾個小窯都挨著,他可以隨時注意,隻不過那邊不用自己動手了。
前麵的時間曾凡都是吃現成,從來沒有生火做飯,真正要點火了才發現,這個時代沒有火柴,也沒有打火機,點火不是那麼容易。
好在他不用研究鑽木取火,族裏的做飯的火坑常年有保存的火種,就是保持半燃狀態的木炭,有人專門維護火種,從裏麵取出一塊拿過來就著幹草輕吹,很快就燃燒起來了。
點燃一個窯口後,依次將後麵幾個點燃,開始燒窯。
剛開始逐漸加熱,隻能慢慢添加幹草,沒有鍾表計時,時間的測量也是一個問題,這個情況之前曾凡已經考慮到了,特意選了個晴朗天氣,在每個窯口邊上立了根木棍,測量白天的日影角度,在地上對應位置做好了標記。
簡陋的日晷雖然不精確,計算個大概的時間也夠用,至於窯內的溫度,曾凡也沒有想到好的觀測辦法,隻能跟著感覺走了。
觀測日影,從早上六點鍾,不間斷燒了三個小時左右,日影到了大概九點鍾位置,曾凡指揮幾個人開始燒細樹枝,又燒了三個小時細樹枝,到了正午十分,開始換上更大塊的木柴,繼續提高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