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閑話豬脬(1 / 1)

皮球、氣球,都是兒童的心愛之物。嚴格說來,這些均係舶來品,近代才傳入我國。在古代,我國兒童手中類似皮球、氣球的玩具,是用豬脬製成的。豬脬,即豬的膀胱,俗名豬尿胞、豬卵胞;胞亦寫作泡,通用字也。其製法是:殺豬時,摘下豬的膀胱,洗淨,曬幹,塗一層油,呈透明狀,然後憋足勁,朝脬吹氣,立刻便會鼓起來,成球形,再用細繩在收口處紮緊,即妥。今日大陸鄉間,仍然可以見到這種玩具。自古以來,我國農家十分重視養豬,殺豬隨處可見,用豬脬製成玩具,堪稱是絕妙的廢物利用。不才兒時生活在鄉間,曾自己動手製作過此玩具;每當製成,在手中拋來拋去,心花怒放,其快樂的程度,肯定超過今日隨便花點錢隨便從市上購得皮球之類喜孜孜的兒童。因為,自己製造的,包含了辛勞、創造、成功在其中,在心態上,自然非從市上購得者所能比擬。

其實,豬脬的妙用,又豈僅僅是童稚手中的玩物。

史料記載:“太宗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有人於囊中取幹豬脬十餘,內氣其中,環在腰間,泅水而南,徑奪舟以濟北軍。”(明·姚福《青溪暇筆》)原來,豬脬還可充當救生圈,供泅水用,在協助明成祖朱棣渡淮河時,起過重要作用。唯其如此,古代某些旅遊者,布囊中往往裝有幹豬脬,以備不時之需。不過,豬脬有益於人類的更重要也更普遍的作用,在於它還是一帖良藥。據李時珍記載,豬脬“氣味:甘,成寒,無毒。主治:夢中遺溺,疝氣墜痛,陰囊濕癢,玉莖生瘡。”李時珍還引羅天益的《衛生寶鑒》,說蘄州有位妓女,病毒入膀胱,小便不通,腹脹如鼓,奄奄待斃。某醫者“用豬脬吹脹,以翎管安上,插入陰孔,撚脬氣吹入,即大尿而愈”(《本草綱目》卷五十)。這位妓女倘若不是經醫生用豬脬吹氣術救之,可就要真正應了一句俗話:一個大活人,讓尿憋死了!

說大話,吹牛皮的人,是人們所討厭的。今日民間口語中,形容吹牛者,便有謂:吹豬卵泡的!稽諸史籍,這也是由來久矣。清初思想家顏元在批判宋明理學時,曾謂:“宋儒之學,如吹膀胱,以渺小為虛大。”(《清·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卷上)語雖尖刻,但確實是一針見血之論。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