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賢雖然繼續幹他的師長,但是他的不幸並沒有終止。1949年12月,孫進賢跟著李彌敗退到雲南。由於在圍攻昆明時,孫進賢的170師是打得最賣力的部隊,於是在一個月後的部隊擴編中,他被陸軍副總司令湯堯提拔為第9軍少將軍長。或許有人會問,他都升軍長了,怎麼還叫不幸啊?其實不然,他更倒黴的日子來臨了。
1950年1月14日,這一天是孫進賢正式上任的日子。這軍長的位子還沒坐熱呢,原先由湯堯製訂的反攻計劃就改成了撤往緬甸的實際行動了。根據湯堯的決定,曹天戈的第8軍和孫進賢的第9軍分為左右兩路,互相掩護地渡過元江,本來這是一個比較穩妥的計劃,但是孫進賢鼓勵他的部隊以“飛人”的速度搶渡元江。為了能早日擺脫解放軍的追擊,孫進賢一咬牙下令炸毀大橋,把上級湯堯以及傻傻地在掩護第9軍撤退的第8軍都給扔在了元江對岸,甚至還扔下一個奉命守備橋頭堡的團。這個團的團長隻得哭喪著把實際情況報告給後續趕到的曹天戈,並且跟著第8軍一起做了解放軍的俘虜。
炸毀大橋的孫進賢原以為能以犧牲第8軍為代價拖住解放軍的追擊步伐,但沒想到解放軍的另一路早已繞過元江,並且布置了一個大口袋在等著孫進賢來鑽。經過一陣激戰,這位過江拆橋、隻做了半個月第9軍軍長的孫進賢於2月7日被迫命令部隊向解放軍投誠。要說投誠將領的待遇和俘虜是不一樣的,孫進賢要是太太平平過著餘生,或許還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可是孫進賢的投誠是被迫為之,三天後他見解放軍放鬆了對第9軍的警惕,便鼓動部隊發動叛亂。他想帶著部隊繼續亡命異域,可他的部下卻不願意再這樣下去了。於是這次被孫進賢寄予厚望的叛亂,不到一天就被平息了,他本人則被逮捕關押。經過公審,孫進賢於1951年2月在昆明被槍決。
孫進賢的死,似乎是對隔海而望的黨國政府盡了忠。可是曆史卻對這位死人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或許遠在台灣的“國防部”隻知道孫進賢向解放軍投誠一事,而不知道他此後的作為,於是在1950年6月15日,由總統府明令公布:“陸軍步兵上校孫進賢叛國投匪,著免去官位,並褫奪前授各種勳章獎章。”九泉之下的孫進賢要是知道他那個為之盡忠的黨國最後給了他這麼一個“待遇”,不知會作何感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