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軍軍長馬光宗(1 / 2)

第十二軍軍長

馬光宗

要說11軍這個番號,除了北伐戰爭時期被粵軍用過外,就始終被馬鴻逵霸占著。國民黨軍隊在1946年整編時,由於陳誠的18軍不肯使用整編第18師這個番號,馬鴻逵這才被迫將整編第11師的番號讓給了土木係,並在用了三年的“18”之後,才把“11”給要了回來。要評價11軍的戰鬥力呢,筆者十分猶豫,因為馬鴻逵在西北馳騁數十年,仗卻打得並不多,僅有的幾次戰鬥,似乎又都打贏了。可我們不能就因為這些戰績,就將11軍列為優等。為什麼呢?因為馬鴻逵的部隊在本質上屬於私有軍隊,你可以直接叫這個部隊為馬家軍。11軍在軍官的構成上,又都以回族的馬姓為主,這些人大都是行伍出身,十八般武藝倒是樣樣精通。

馬光宗,字耀武,甘肅寧定(今廣河)人,回族,生於1902年。馬光宗的祖輩都是混跡於西北的行伍軍人,這也使他從小就學習起武術,家人指望他長大成人後能謀個武將的差事,好光宗耀祖。其實在當時啊,清朝軍隊中已經開始裝備起了步槍,你說你武藝學得再好,在百米開外拿著大刀衝向拿著步槍的人,贏的幾率有多大?

馬光宗是馬家軍裏較早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在馬家軍這個相對封閉的封建集團中,能夠接受先進軍事思想的人極其有限,畢竟大家都是老粗,隻知道打起仗來以騎兵進行密集衝鋒,希望能把對方的步兵陣營衝垮以取得勝利,但是如果對方在陣地前配置幾挺馬克沁重機槍呢?馬光宗在這方麵顯得有點與眾不同,因為他開始逐漸接受並且將先進軍事理念與騎兵戰術結合起來了。那個將馬克沁架在馬匹上進行衝鋒射擊的方法,據說也是他馬光宗想出來的(筆者至今沒弄明白究竟是怎麼架設的)。這也就使馬鴻逵對他另眼相看,並且放心地將11軍這個看家部隊交給了他。

馬光宗的一生中經曆過兩次較大的陣仗。第一次是在1936年6月,馬光宗時任第15路軍騎兵第2團團長。當時紅軍對韋州圍攻甚急,丟失了兩座城市的馬鴻逵急忙抽調騎兵第1團主力、第2團主力、第3團主力、第4團一個營以及保安騎兵大隊等部,統由馬光宗指揮,限令於7月4日解韋州之圍。馬光宗接到命令後於7月2日深夜開始行動,靈活運用騎兵機動的優勢,成功地避開了擋在惠安堡的紅軍。7月4日淩晨,馬光宗帶著先頭部隊進抵韋州,他立即命令部隊下馬,以隱蔽的徒步急行軍突然出現在圍城紅軍的前方,給攻城的2000餘紅軍一個措手不及。紅軍為避免損失,被迫撤軍。馬光宗幾乎兵不血刃地解了韋州之圍。

第二次大陣仗是和日軍的交鋒,這也是馬鴻逵的部隊唯一一次與日軍的交鋒,馬光宗時任第17集團軍騎兵總指揮。為了支援在綏遠與日軍作戰的傅作義,馬鴻逵派了由馬光宗指揮的騎兵部隊開上了五原前線。馬光宗的任務是,在五原外圍牽製日軍,以保障五原軍政機關的安全撤離。1940年2月2日,就在馬光宗帶著部隊抵達五原城西的北梅林廟時,與日軍的先頭部隊遭遇了。從當天上午9時開始,馬光宗指揮部隊利用地形,一麵令第1團騎兵下馬堅守陣地,一麵令第2團分三路對進攻的日軍施以迂回包抄。戰鬥持續了四個小時,日軍在麵對數路包抄的情況下,被迫停止了攻勢,隻以炮兵遠遠地進行示威性質的射擊。而此時,五原的軍政機關已經安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