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軍軍長張際鵬(2 / 2)

祭陵隊伍由原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丁德隆主祭,張際鵬與賀光謙、張君嵩、李模、謝遠灝、鍾煥全等一期同學站立頭排為陪祭。600餘名將官隨後按照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在丁德隆宣讀完祭文後,全體靜默三分鍾,隨後魚貫進入靈堂瞻仰先總理。事情發展到這裏,倒也算圓滿。不料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因無錢治病而去世的將領家屬在陪祭時失聲痛哭起來。這一行為刺痛了那些被迫退役的將軍們,他們為了“黨國”出生入死,到頭來卻落得這麼一個悲慘境地,實在不公。於是,一場莊嚴肅穆的祭奠活動,轉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哭陵!張際鵬等人傻了,他們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而當時局麵也已經失控,他們根本無法恢複秩序。幹脆,他也哭吧。反正事情已經發生了,當局該怎麼辦他就怎麼辦吧。

事情的結果是,張際鵬沒有受到處罰。國民黨當局在輿論的壓力下,宣布將編餘軍官全部重新安置,他們有的轉為警察,有的安置到國防部掛名部員,有的送入將官班“喝茶”,還有的接受戰地視察官的培訓,張際鵬就這樣成了戰地視察組的一名組長,其經濟來源至少是穩定了。

1949年1月,張際鵬在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舉薦下,再次當上了第14軍軍長。原來的14軍由於在淮海戰場覆沒,張際鵬便以該軍殘部為基礎在常德搭起了軍部的架子。早在張際鵬服務於14軍的時候,李默庵就是他的頂頭上司——第14軍軍長。李默庵這次舉薦,一方麵是扶持自己的老同學,另一方麵也可借機利用李、張之間的關係多掌握一點兵權,以便爭奪湖南的實際掌控權。李默庵的算盤是不錯,可當時的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卻隻對曾在四平立功但被撤職的原71軍軍長陳明仁青睞有加。於是李默庵的希望落空了,而接管部隊的陳明仁雖然剝奪了張際鵬的兵權,但看在當年同是講武學堂同學的份兒上,把他調為第1兵團副司令官,另派從71軍出來的老人——傅正模來當軍長。8月4日,第1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張際鵬的名字,被列在了長沙起義通電上麵。

寫到這裏,或許有人會問筆者,為什麼不寫起義,而隻說是列名呢?原來,張際鵬並不打算起義,甚至可以說當他的名字被列上起義通電時,他自己還被蒙在鼓裏呢。反應過來的張際鵬這才知道,自己被“裹挾”了。兩天後,張際鵬得知自己的老同學兼老長官李默庵跑香港去了,於是他也找了一個機會追隨李默庵而去。

由於走得匆忙,加上自己本來就沒什麼家底,抵達香港的張際鵬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他的孩子甚至連書都讀不起。而李默庵也是經濟有限,無能為力。兩年後,已經連三餐都不能保證的張際鵬終於向台灣當局伸出了求助之手。可能是當年長沙起義後張際鵬沒有回到部隊的緣故,他的求助被拒絕了。這時候的張際鵬真是後悔啊,不管是起義或者歸隊,任何一個選擇都能吃上飯,現在倒好,落得兩頭不討好。無奈之下,他隻得托人給自己的一期老同學袁守謙寫了求助信,袁倒是很念舊情,加上當時他是台灣的“國防部”次長,於是在袁的幫助下,張際鵬終於在1955年6月舉家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十五年後,也就是1970年,張際鵬在台灣去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