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軍軍長張際鵬(1 / 2)

第十四軍軍長

張際鵬

早年跟隨程潛,後歸入中央軍,抗日戰爭中晉升為第14軍軍長。然戰場得意的他卻被為之效忠的黨國編餘,上演了一出“哭陵”大戲!

第14軍的曆史不算短,比如早期的贛軍賴世璜、湘軍陳嘉佑,都做過這個軍的軍長。可能因為都是雜牌,戰鬥力都不怎麼的,而且還老被李宗仁的新桂係盯著,就像看見塊肥肉一樣地直流口水。到了1931年6月,這個軍的番號給了衛立煌,於是14軍從雜牌變成了中央軍。抗戰期間,這個軍的一半時間都在山西和日軍周旋,前麵提到過在洛陽血戰的張世光94師,就曾經在這個軍的編成內。總的來說,從抗戰到內戰這段時期內,14軍的表現中規中矩,既無重大戰績,也沒有什麼汙點。而14軍的曆任軍長呢,除了頭兩任衛立煌和李默庵之外,也大都不為世人所知。這回要介紹的張際鵬,即屬此列。言歸正傳,下麵有請本文的主角張際鵬登場。

張際鵬,字雲輝,湖南醴陵人,生於1904年。同著名將領陳明仁一樣,張際鵬起初是程潛開辦的軍政部講武學堂的學生。後來這個講武堂並入黃埔軍校,編為第6隊,這才使張際鵬有了黃埔一期的學籍。畢業後的張際鵬,先是跟著原來的校長程潛混,後來程潛垮台了,便歸了中央軍的隊伍。在經曆過圍剿紅軍的曆次戰役之後,張際鵬成為第83師的247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際鵬的部隊在14軍編成內調到山西抗擊日軍的侵略。也就是在那裏,他度過了漫長的三年遊擊戰,並逐步晉升為第85師少將師長、第14軍中將軍長。自從張際鵬當上了14軍軍長後,這個軍就總被上級部門拆散使用,好在當時也沒什麼大的戰鬥,除了日思夜想地盼著自己的部隊歸建外,張際鵬也就不說什麼了。

一轉眼到了1944年,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一號作戰,身在一戰區的張際鵬自然義不容辭地投入了所在戰區的戰鬥之列。使他鬱悶的是,這回14軍又被拆散了,他的94師被配屬在洛陽歸15軍指揮,本人則帶著83師和85師編入劉戡兵團。要說在整個4月的豫中戰場上,國軍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和“潰”。張際鵬的14軍自然也難以避免這樣的丟人狀況,好在他並沒有氣餒。重整旗鼓的張際鵬指揮所部在伊川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此戰摧毀日軍戰車五輛,擊斃日軍百餘,一掃上月之恥。不過豫中會戰後的14軍也基本上被打殘了,張際鵬本人也被調到專門用來“聊天喝茶”的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去了。

張際鵬不會想到,他為之效忠的“黨國”竟然在抗戰勝利之後將他編餘了。要知道,在法幣貶值一跌千裏的當時,張際鵬依靠手裏這些少得可憐的退役金,根本無法維持生計。為了改善生活狀況,始終以“忍”字為生存原則的張際鵬爆發了。張際鵬和那些相同遭遇的編餘將官一起籌劃去中山陵祭靈,希望能以這次行動引起當局的重視。作為籌備小組的五名成員之一,張際鵬與另四名成員——蔡忠笏、鍾煥全、俞遇期、湯燕生一起寫出了祭文,並在編餘將官中挑選了60名年紀相對較小的“難友”,由他們攜帶武器組成“先鋒隊”,以保證行動的順利實施。

1947年7月6日上午九時正,600多名少將以上軍官身著黃呢軍服,領佩將官標識,手舉國民黨黨旗或國旗,在“先鋒隊”的護衛下,分成三個大隊,正步走上中山陵。600多名將領排成方陣去祭陵,這個架勢可把守陵的衛兵給嚇壞了,他們一麵請示上級一麵急忙關閉大門,拒絕放行。“先鋒隊”這時候發揮了功效,他們有的拿著手槍,有的提著衝鋒槍,當即對衛兵展開“攻勢”。這些上了年紀的將軍,身手矯健地將衛兵繳了械,並且衝破了大門,順利地保衛著三個將官大隊登陵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