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軍軍長楊德亮(1 / 2)

第十六軍軍長

楊德亮

第17軍是陝軍地方實力派的代表之一。這支軍隊在封建軍閥的掌控下長期盤踞陝西,要不是抗戰爆發,受到民族大義的召喚,我估計它還窩在那裏呢。17軍在抗戰勝利後被胡宗南的中央軍所吞並,成為進攻陝北的炮灰。由於這個軍的戰鬥力一般,在奪取延安之後,胡宗南就把這個軍作為地方守備隊使用。於是,這個軍就充當起占據中共政治中心延安的角色。當胡宗南集團大勢已去時,胡的嫡係部隊紛紛起義投誠,反倒是這支出自雜牌並曾受到歧視的部隊選擇頑抗到底,這不知道是不是對胡宗南的一種諷刺。

楊德亮,字惠疇,雲南恩安(今屬昭通)人,生於1902年。楊德亮畢業於黃埔軍校三期步科,他除了在軍校任過教之外,就長期跟隨胡宗南征戰四方。在胡宗南集團中,楊德亮並不出眾,但他有著其他將領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他是回族人。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這回族有什麼優勢可言,平時吃菜還得單獨開夥倉,弄不好在都是漢族的軍隊中,受到歧視也不一定呢。

這還得從胡宗南的第1軍追擊紅軍開始說起。中央紅軍的長征方向是先西南後西北,胡宗南的部隊就跟著紅軍一路追到西北。當時西北地區不是有馬家軍的地盤嗎?於是楊德亮的回族身份就起作用了。為了能與馬家軍搞好關係,並且動員馬家軍投入圍剿紅軍的隊伍中,楊德亮這位在中校團附的崗位上窩了四年的中級軍官,被胡宗南火速提拔為第5團上校團長,並且作為外交使者,去和馬鴻逵、馬步芳等地方實力派聯係。此外,胡宗南還能依靠楊德亮的身份,與當地民眾搞好關係,以獲得民眾的支持。胡宗南這時候估計也是樂得合不攏嘴了,楊德亮就像是老天賜給他的寶貝一樣,在關鍵的地方、關鍵的時間派上用場了。而與第1軍同期進入西北地區的友軍,就沒那麼好的軍民“待遇”了。

楊德亮也是想幹出些名堂來的人,既然上級給了他這個機會,自然得好好把握。身為上校團長的他,深知軍民之間的關係有如魚和水,他命令部隊嚴肅軍紀,並要求部隊尊重群眾的民俗風氣,不得任意破壞,這就給了當地民眾一個良好的影響。楊德亮的到來,還使馬家軍的將領們改變了以往對第1軍的排斥心理,這就給胡宗南在西北打下根基創造了機會。

要說楊德亮在抗戰時期的對日戰績,筆者沒有什麼可以交代的。因為抗戰八年,他都在西北,沒去前線和日本人交過手。但是,楊在大後方也沒閑著。當時日軍派遣了大批特務活動於西北,並且拉攏了一批西北地區的蒙古王公。已經是191師中將師長的楊德亮,在這個時候被派到了額濟納旗,以安撫蒙王塔旺嘉布。

楊德亮可以說是不負眾望啊,他抵達防區後日夜視察防務,嚴密搜捕間諜,並深入蒙區察看地形,了解蒙民習俗。在與蒙王塔旺嘉布的幾番長談之後,終於使蒙王擺脫了恐日思想,增強了他的民族自豪感,並在曉以大義之後說服蒙王公開支持國民政府的抗日方針。蒙王則表示悔悟,改變了立場。為表達誠意,蒙王還邀請蒙古貴族、僧侶以及191師的軍官舉行了隆重的聯親儀式,並命自己10歲的兒子拜楊為義父,以結永好。你說這楊德亮雖然沒在抗日戰場上立過功,但對鞏固西北大後方,卻是居功甚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