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軍可謂雷厲風行,等胡素回過神來,倉庫裏的槍早就被劉仲荻帶走了,而且不僅拿走了步槍,就連機槍、手榴彈、子彈等等,也都給順手拿了。胡素立即調來兩個保安團直衝23軍兵營,把正在操場上發槍的1000多名23軍士兵包圍了。劉仲荻也不是吃素的,你胡素調來兩個團是吧,我把全軍都給調來,不僅把兩個保安團給包圍了,順帶把胡素的司令部也包圍了。於是在經過四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之後,由4兵團司令部出麵,迫使江西保司承認了交槍的命令。畢竟這正規軍再怎麼不濟,比保安團還是要強出百倍啊。
劉仲荻和大部分麵對潰敗的將軍有點不同,那就是別人都想著怎麼給自己找個好的出路,而他卻想著要指揮這支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部隊打一個漂亮仗。劉仲荻找到了一個好機會,當他帶著部隊撤到廣東時,發現有一個叫扶龍寨的地方很適合打伏擊,劉仲荻準備露一手。
1949年10月17日下午三點,劉仲荻所布置的213師的伏兵果然等到了解放軍的追擊部隊。由於解放軍現在的仗打得實在太順手了,就在追擊時放鬆了警惕。於是等這支解放軍部隊進入伏擊圈後,劉仲荻命令開火,給了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根據台灣“國防部”編寫的《戡亂戰史》記載,此戰打死解放軍400餘人,俘虜202人,繳獲機槍11挺,步槍181支,其他軍品無算。在這裏筆者要說明一下,在四野戰史或是四野編寫的廣東戰役戰鬥詳報中,都沒有這方麵的記載。以上戰鬥描述的時間地點人物戰果等等,皆出自台灣史料。對於這次戰鬥真假與否,還需讀者自行辨別,至少台灣軍方是承認這次戰鬥的。
寫到這裏筆者不禁想,就在國民黨軍隊大潰敗的時候,還能有這麼一位叫劉仲荻的人物願意為黨國出力,並且還給國民黨軍隊爭回點臉麵,實屬不易。如果當年有100個劉仲荻這樣的人物,說不定國民黨也不會敗得那麼徹底了。不管怎麼說,劉仲荻的這次小勝,和金門是沒法比的。因為解放軍在先頭部隊失利之後,還有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追來。劉仲荻的23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最終還是帶著殘部登上了撤往台灣的“旅途”。
或許是因為有了“扶龍寨大捷”,哎,至少台灣是這麼宣傳的,劉仲荻這位沒有靠山,而且不是黃埔出來的將軍沒有被編餘,他的23軍也沒有被裁編,不僅如此,國防部還把黃埔係的70軍編給了23軍,以充實該軍實力。劉仲荻在國民黨軍隊中,總算是揚眉吐氣了。此後,劉仲荻於1954年7月在台灣南部防守區中將副司令官的崗位退出了現役,1960年12月20日在台北因病去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