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灼也,從火,久聲。” ——《說文解字》(1 / 2)

《說文解字》

火把人類與動物界區分開來,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薪火相傳。根據考古發現,早在80萬年前的蘭田人和50-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的遺址中就發現了用火的遺跡,這表明人類對火的使用,已使先民由“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淮南子?修務訓》)的生食生活過渡到“炮生為熟,以化腥臊”的熟食生活,並且進一步發明了人工取火,並且把發明人工取火的人叫做“燧人氏”。無獨有偶,在古希臘神話中也有普羅米修斯盜火拯救人類的傳說。由此可見,有目的的使用火,是人類生存繁衍曆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火不僅賜予人類溫暖、光明和食物,還在與疾病的鬥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灸,就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發明的一種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醫療方法。

“灸,灼也,從火,久聲。”

艾灸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即用燃燒的艾絨熏烤一定的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火的發現與使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自身發展,也為灸法的產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先人在烤火取暖、燒烤食物時,本身就會產生周身發熱、舒適和輕鬆的感覺,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季節,這使一些因寒冷而致的痼疾得到了緩解,久而久之,產生了以火療病的認識。或者是在用火的過程中,可能發生了皮膚的灼燒傷、燙傷等現象,意外地發現固有的疾苦得到了減輕或消失,不斷重複的經曆產生了經驗,因而產生了灸法。可見,灸法和寒冷是相伴而生的,《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故灸火芮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條件和發病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北方天氣寒冷,多發與風寒相關的疾病,以火治病的灸法應運而生也就不以為怪了。因寒致病給人造成的痛苦,由於得到溫熱的治療,產生了舒爽感,而且這種溫熱效應能夠持續一段時間,達到了減輕疾苦的目的,又沒有其他療法帶來的不適感,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中華民族的繁衍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一直沿襲至今,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煥發了勃勃生機。

灸,從久聲,形聲且會意,也有“久”之意,代表長久,久遠的含義。認為艾灸以火治病,需要“久”,重視“久”,運用“久”。火和“久”有機結合,就能夠達到祛病防病的作用。揣摩古人“久”的內涵,不外乎三個方麵:

其一,艾灸施加於身體的穴位上,需要久灸、重灸才能起效。艾灸發出的溫熱效應能夠產生治療作用,但是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強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灸量”。灸量是指灸療對機體刺激的規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的乘積,取決於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施灸時或施灸後刺激效應的時間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於提高療效,防止不良反應。《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說:“凡灸諸病,火必足,氣到始能求愈。”意思是說要想達到艾灸產生治療效應的灸量,也就是產生得氣感,“火必足”。“火必足”就是要在穴位上多灸,久灸且重灸。古代人很有意思,按照年齡確定灸量,叫做隨年壯。《素問?骨空論》記載:“灸寒熱之法…以年為壯數。”比如你今年40歲,那麼在穴位上你適宜的灸量就是40壯,這種方法便於記憶,切合實用,非常適合家庭自我保健。現在我們使用灸療其實是很靈活的,不必墨守陳規,隻要艾灸時皮膚微微發癢、發紅或者有一點點痛即可,有些人或有時候會出現放射傳導感更佳,中醫稱為“得氣”。有了得氣感就說明產生了明顯的治療作用,也就是達到了灸量,這樣就可以了,應用時千萬不要矯枉過正,灼傷皮膚,化膿感染。應掌握的原則就是在不損傷皮膚的情況下,使艾灸的刺激達到足量,維持溫熱效應的持續性,體現“久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