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災難還沒有完。1941年春天,林徽因的飛行員弟弟林恒,在保衛成都的一次空戰中犧牲,介於林徽因的病情和精神狀況,梁思成三年之後才告訴林徽因。在李莊的歲月裏,林徽因和母親的關係,也曾遭遇考驗,可林徽因又必須去理解媽媽,畢竟在這樣一個地方,每個人都要接受寂寞的衝擊。
可這災難的泥塘裏,到底還有堅持,在與世隔絕的李莊,林徽因徹底遠離了文學界,五年的時間裏,她也隻寫了幾首詩(目前看到三首是《一天》、《憂鬱》、和《十一月的小鄉村》),封閉的生活,讓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建築研究中來,就是在那個偏僻的,地圖上都無法發現的李莊,梁思成林徽因開始著手寫作《中國建築史》,他們為自己能不動搖地幹著自己的工作而自豪。
除了視之如生命的工作,李莊的生活裏,當然也有短暫的歡愉。老金的探望,英國友人李約瑟博士的到訪,都曾給他們孤寂的生活,帶來過一些別樣的色彩。他們依舊會在下午四五點鍾聊天,喝著粗茶,但精神上的交流,讓他們很欣慰,他們到底是同一類人,他們還在一起,變化的隻是空間和時間,不變的樸素的友誼,在戰火的洗禮下,更加真純可貴。
林徽因還會給孩子們讀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和《貝多芬傳》,用英雄主義的精神養料,補養孩子們,同時也激勵自己,努力和病魔抗爭。
戰爭仿佛永遠不會完,可戰爭到底結束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了,美國友人費慰梅來李莊看望了她,不久,她便在梁思成的陪同下,離開李莊,去了重慶。她終於熬了過來,我們可以想象那時的林徽因,坐在船頭,望著那憂鬱的小村落,風吹過來,吹散了那憂鬱,槳打在水中,嘩啦嘩啦,打碎了幾年的鄉愁與寂寞,劃上了曲折的歸路。那長長的日影,借著人與槳,映在水麵上,緩緩向前,仿佛這村莊最後的依戀。
對於這樣一個原本平凡的小村落,日後的林徽因會是以怎樣的心情想起?抱怨、詛咒、還是有點淡淡的哀傷,抑或是苦後微微的甜?一路流亡,一路受傷,抵達李莊,生活給了林徽因一個徹頭徹尾赤裸裸的真相,這真相麵目猙獰張牙舞爪,仿佛滔天巨浪,險些要把林徽因的生命之舟葬送,可即便如此,在經曆了這許多風雨,林徽因依舊是熱愛生活,這種熱愛,因為有了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而格外深沉。看透了人間苦樂,林徽因徹底堅強起來。
重慶--昆明--北平
離開李莊,抵達重慶,回李莊的航道短時期竟中斷了,上天仿佛不再想讓林徽因回到那個枯寂的村落。1946年,在友人的安排下,林徽因飛往昆明養病,時年7月,林徽因一家乘飛機回到了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