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來的二十多年裏,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城市度過的,雖也時有令人高興的事,但那種少女般的快再也沒出現過。值得欣慰的是,進入城市以後,仍不斷有女孩與我作著朋友,隻是已不再是農村的女孩,也不再是熱鬧的一群了,有些兒冷清、暗淡,就仿佛夜色裏幾個相伴的影子,歡悅的火花悄悄閃在心裏,沒有一絲的張揚,就是張揚,也會被夜色很快地淹沒了。與農村女孩相比,城市女孩似更適於成為單獨說話的夥伴。農村女孩的說話,常是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的,很少如城市女孩一樣地汩汩流長;那說話還是直淺的,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的,很少如城市女孩一樣有屬於個人的見識。農村女孩最不擅長的或許就是說話,她們可以以實際行動表達她們豐富的內心,但永遠不要指望她們會通過說話取悅於人。而城市女孩的善於表達,恰恰填補了這一欠缺,使我很快就對她們有些著迷。
許多年之後,我與她們仍有著不斷的交往,雖是不多的幾個,但關係的深入、恒久,已是農村女孩遠不能比的了。但這些年裏,我一刻也沒能忘記那苦中求的少女時代,我與當年的少女們早已斷了聯係,而與城市女孩的交往,或許正是一種對當年快的尋找?有一天裏我便忽然地想,我生活的目的,大約就是這種對快的尋找吧。進入城市以來,盡管我一天也沒停止過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思索,盡管我總在閱讀中在談話中期望撥開迷霧與世界的真象相遇,可是,最複雜的,或許也正是最簡單的,苦中求,我與農村女孩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有過了真切的體驗。
現在,我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那個女孩了,也不再容易被城市街道上的侶和孩子而感動,但時而真的感動起來,仍能從中體味出女孩般的純淨。我自然曉得,感動這個詞於今天的人們是多麼疏遠,但我也同時相信,感動於今天的女孩仍是親近的,而電影或是其它的藝術,則是讓女孩對這個世界感動的最有力的心理背景。因此,我就這樣寫出了《愛看電影的女孩》。
女孩黃玲玲的孤獨感以及她存在的不穩定感,是我在寫作中不知不覺地體味到的。黃玲玲本是個不希望與現實中人過分親近的人,但她隻身從農村來到城市,不由自主就與人建立了最親密不過的聯係。她似乎期望以這關係緩解她在城市中的陌生、緊張,事實上,非但沒有緩解,反更加重了她孤單無助的境況。
她的前麵是一個冷漠的難以容納她的城市,後麵則是她厭倦的極想擺脫的農村,她便孤單、茫然地站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到底也不知自己該往哪裏去。她固然還有電影與她為伴,現實中的人再是變化再是不可捉摸,電影對她卻是永恒的,隻有電影才可以真正活在她的心裏,隻有電影才可以帶她超越真實可感的現實。或許正由於電影對她的培植,才導致了她在現實生活中的深深的孤獨,這孤獨是理想與現實的抗爭,是浪漫對實際的挑戰,同時也標示著一種屬於人類的深深的失望,因為,人們時時渴望的能夠真正與心魂與飛翔的精神貼近的東西,永遠隻能是一個電影般的虛幻的遠景。這樣,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黃玲玲的孤獨都是注定的不可避免的了,她對電影的深愛,也必然導致了電影對她的命運的不由分說的影響。
關於《愛看電影的女孩》,我隻能說以上這些話了,說得愈多,反愈可能會遠離我的原意,對讀者也是一種不明智的幹擾,為了讀者,為了我自己,便就此打住。謝謝每一位能看到此書的讀者。
【,謝謝大家!】
《愛看電影的女孩》僅代表作者何玉茹的觀點,如發現其內容有違國家法律相抵觸的內容,請,我們立刻刪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