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三年初。
越州城裏才剛過完正月,城裏的百姓還在回味著過年的味道,北邊就傳來了八百裏加急,蒼璃國的軍隊襲擊了寧州境內交界的幾個村子,燒殺掠奪了一番,鎮北將軍率兵趕過去的時候,他們早已經逃之夭夭了。
寧州府第一時間就向朝廷上了急奏,還是上官碩親自給朝廷寫的奏折,按理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才是,可這次蒼璃國人也甚是狡詐,他們隻搞偷襲,並沒有明確開戰的意圖,寧州府這才向朝廷上奏,戰與不戰都要看朝廷的意思。
上官鴻看到奏折的時候,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兒,大發雷霆,這還是他登基以來頭一回在文武大臣麵前暴露自己的情緒。
自己剛剛登基才兩年的時間,他們就蠢蠢欲動,這挑釁的意圖也太過明顯,他當即就下令給寧州傳旨,讓鎮北將軍肖鈺準備開戰。
誰料此話一出就有人站出來反對,反對之人竟然是兵部尚書南宮晟。
陛下,開戰一事還請三思啊,先帝在世之時,這北蒼璃國就跟我國常有摩擦,兩國也曾多次交戰,每次雙方都是死傷慘重,兩國交戰並非兒戲,還請聖上三思啊。
不想他話音剛落,百裏嶽鵬就站出來反對。
南宮尚書此言差矣,他蒼璃國挑釁在先,若我們隻知道一味的退讓,那我南越國威何在。到了那時,隻怕他們會更加得寸進尺,掠奪我南越疆土,殘殺我南越百姓,臣讚同陛下的聖意,派兵還擊,以揚我國威。
話音剛落,就有人帶頭附議,都在誇讚陛下聖明。
眼見上官鴻就要有了決議,不想同為輔政大臣的門下省侍中劉光遠也站出來反對。
陛下,臣有話說。
上官鴻聽完眉頭微皺,今日朝堂之上的氣氛有些怪異,四位輔政大臣,除了伊善不在之外,其他三人,經常給自己唱反調的百裏嶽鵬反而帶頭支持自己,而一向忠直的劉光遠和南宮晟二人卻出言反對,讓他大感意外。
不過他倒不是剛愎自用之人,眼見他們二人都出言反對,他雖心生不滿,還是讓劉光遠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劉光遠想了想說道:陛下,民乃國之本,兩國開戰,必定會勞民傷財。國庫本就不太富裕,去年均州府連稅銀跟糧稅都未交齊,均州知府還特地上書請罪,說是均州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請旨減賦降稅,其他州府情況雖要好一些,可一旦交戰,最後這受苦的還是我南越百姓啊。
況且此時也不是兩國開戰的時機,這次蒼璃國襲擊侵擾,跟以往做法大不相同,倒更像是小人行徑,寧州府的奏折上隻說,我南越百姓被燒殺掠奪,可鎮北將軍去的時候早已經不見了蹤影,此事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詳查,此時若是貿然出兵,實在不是合適的時機。
劉光遠話音剛落,就有人出言反對,說他貪生怕死,替敵國說話居心何在,雙方又是你來我往,爭論不休。
上官鴻越聽眉頭皺的越深,心裏更是在思量,去年因為吳迪上書請旨減賦降稅一事,朝堂之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吏部尚書更是直言:吳迪剛到均州上任知府,就欠稅少糧,實為辦事不力,要求罷免他的知府之位。
好在上官鴻能時常收到均州的消息,知道這一切都隻是暫時的,這才給了他一次機會。可國庫的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糧食更是沒有富裕,要不然當年落葉城的旱災,也不會隻讓他隻身去賑災,朝廷卻不給賑災糧了。
尤其是那句:此事更像是小人行徑,倒是讓他心裏有了一絲異樣的感覺。
到底是少年心性,起意快,去的也快。經過南宮晟和劉光遠這麼一說,他也冷靜了下來。
眼見雙方越吵越激烈,他才出聲製止。最後雖然沒有同意出兵,但他還是給寧州府和鎮北將軍肖鈺去了旨,讓他們密切注意邊關動向,如果蒼璃國膽敢再犯,就讓鎮北將軍肖鈺帶兵痛擊。
朝堂之爭這才告一段落。
……
如今的百裏府,比起當年的李府,門檻還要高上一大截。
一個府上,父親是先皇臨終任命的輔政大臣,兒子是當朝尚書,這等盛況,先皇在世之時都不曾出現過,現在的百裏府,門房都是拿鼻孔看人了。
後院書房,百裏策疑惑的問著百裏嶽鵬:父親,你為何一再希望邊關發生戰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