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蒿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我登上了少室山的頂峰後,忍不住隨口將耳熟能詳的歌詞給哼了出來。
有著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嵩山之上,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曆史遺跡。其中有禪宗祖庭少林寺、北魏嵩嶽寺塔、漢三闕、漢封“將軍柏”等。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夫君的興致似乎不錯。”公主也是初次上嵩山,見我的意興很高,便對我說道。
我笑著回答道,“那是自然,賢妻既已大好,我心中再沒有窒礙,此次嵩山之行,也算是將所有的問題都給徹底解決掉的機緣。”
公主點了點頭道,“京師中俗物太多,夫君如果能順利回到西北,倒是不用再為這些蠢材們憂心煩惱,長歌放馬,雄倨一方,從此再沒有人能夠威脅得了我們,自是爽快無比。”
將公主的手拉著,任由隨從們在身後數十丈處綴著,我同公主一起在山中遊蕩。
山風一吹,精神一振,腦海中一片清明,我指著下方深藏在林海之中的古樸寺院對公主說道,“賢妻可曾聽說過這少林的秘聞?”
公主有些納悶兒地回答道,“少林寺?不就是菩提達摩來到中土後所建嗎?”
“當然不是了——”我笑著搖了搖頭道,“少林從達摩手中開始興盛起來不假,卻不是他所建造,其建造者另有其人。”
“願聞其詳。”公主的興趣被我提了起來。
我將身子站定,指著下麵的一大片樹林,對公主說道,“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從天竺長途跋涉來到中土,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為跋陀此人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並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頗具雅望。跋陀圓寂後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土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光孝寺講道傳教,後被梁武帝接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梁武帝便起了殺心,於是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公主點了點頭,卻沒有多少詫異,顯然是對我的博學廣聞早已經習慣了。
“後來也有些毀佛的事情,少林寺也沒有少遭兵火。”我接著介紹道,“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丁口五成還多,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於是建德三年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直到唐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我朝開國時,寺內已聚僧兩千多名,樓台殿閣五千餘間,占地千餘畝,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刹。”
“侯爺,時候不早了。”正在我大肆向公主介紹中嶽風光的時候,手下向我提醒道。
想起了待會兒還有去少林寺會見參加“論劍嵩山”的各位高手,我點了下頭,率先拾階而下,朝少林寺行去。
此時眾人已經到得差不多了,而擂台就搭建在與寺廟對望的山頭上,山風吹動下,各色旗子呼啦啦地響個不停,駐守在擂台四周的禁軍士卒們猶如一根根木樁般樹立在那裏,卻是絲毫不敢有懈怠的心理。
來到寺中後,便見到了少林寺的住持,這廝年紀並不是很大,腦袋油光發亮,光可鑒人,一雙眼睛動若脫兔,視線總是不會停留在一個位置上多久,一看便知道是個善於鑽營的家夥。曆來大寺廟的住持都是由朝廷來冊封的,如今太宗皇帝要借用少林和尚們的人力,這個住持自然他首要拉攏的對象,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家夥的肚子裏麵滿是壞水兒。
“阿彌陀佛——”那住持僧滿臉堆笑地迎了上來,異常親熱地高呼了一聲佛號,然後腆著臉笑問道,“侯爺大駕光臨弊寺,少林上下棚壁生輝,小僧曇生,這廂有禮了。”
“大和尚客氣了,我等俗人上山叨擾,已經是很麻煩貴寺了。”我答了一禮,吩咐手下將香油錢奉上,然後在眾僧的引領下,到堂內就坐。
“黃金千兩——”知客僧揭開蓋在禮盒上麵的紅布後,頓時驚呼了一聲。
在座眾人都有些吃驚,一般專門來上香還願的官員們,最多也就是百兩紋銀而已,卻沒有想到我這個少林寺的仇家,順路上來看看也會撒下這麼多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