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敗露(2 / 2)

在沒有皇帝的支持下起兵,即使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但這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那會被似為謀反。就在韓子高和列仲舉他們正在謀劃的時候,一名傳聖旨太監到了,伴隨大批的禁軍。

“聖旨到,韓子高、列仲舉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韓子高、列仲舉,小豎輕佻,推心委仗,陰謀禍亂,決起蕭牆,稱兵上流,國祚憂惶,幾移醜類,不必押解京師,就地處決。”

“來人,將這兩個逆臣拿下。”

“臣冤枉啊,皇上,你可知道臣是冤枉的啊,為什麼要拿臣啊!”韓子高大聲的叫嚷著。

其實,韓子高不想造反,他一直忠於文帝,隻因不滿陳頊專權,害怕文帝基業就此煙消雲散,走上了不歸路。

“什麼,你說什麼,韓大人和列大人怎麼了?”這是與韓子高和列仲舉關係密切的湘州刺史華皎。

“韓大人和列大人被皇上處決了,說他們謀反。”一名下人小心翼翼的稟報著。

“謀反?哈哈——!謀反?我想其他人都反了,他們也不會謀反,皇上啊這真的是下的旨意嗎?不可能,這不可能是皇上下的旨意,一定是安成王。看來我也得準備準備了,不能任人宰割啊!馬上聯係北周還有荊州的後梁(有北周就是以前西魏所扶植的傀儡政權),看看他們的態度。”

華皎想得到北周的支持,甚至不惜以兒子作為人質進入後梁。華皎在招兵買馬的同時,上書朝廷,請求自己調任廣州刺史,想試探一下陳頊的意思如何。

“嗬嗬——,真是隻老狐狸啊,想試探試探我,看我會不會把他調到廣州,如果調了,證明我準備對付他了,不調他就有時間準備起兵了。”陳頊笑著對毛喜說道。

“王爺,還是不可掉以輕心啊,他畢竟是一州刺史。”

“恩,我知道了,既然這樣就先答應他,但我們不發詔書,先把詔書扣著,馬上命令安南將軍吳明徹進駐湘州,出任湘州刺史,並率三萬水軍趕往郢州(今武漢市武昌),令征南大將軍淳於量率領五萬水軍跟進;在陸路方麵,以冠武將軍楊文通從安成(今江西安福西)出茶陵(今湖南茶陵東),巴山太守黃法慧從宜陽(今江西宜春)出醴陵(今屬湖南);又以司空徐度為車騎將軍,總督十萬大軍,進兵湘州。看他華皎如何應對!”

“大人,不好了,陳朝十萬大軍壓境。”

“慌什麼,馬上聯絡北周和後梁,他們的條件我全部答應,叫他們速發速兵。同時”華皎鎮定的說道。

沒過多久,北周帝遣襄州(今湖北襄陽)總管衛公宇文直督柱國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率軍南進助華皎。同時,後梁蕭巋亦派柱國王操率水軍兩萬助華皎。

兩軍會戰於沌口(今湖北漢陽)。陳軍在吳明徹的指揮下,先令其軍中的小艇衝擊華皎聯軍大船的撞擊長杆。當聯軍大船的撞擊長杆被悉數毀壞以後,吳明徹立刻出動自己的大船,致使華皎的大船在江心盡被擊碎兒沉沒。華皎又想通過小船裝載木材,順風縱火,啟料風向逆轉,燒著了自己的船隊,聯軍因此大敗。華皎無奈,隻得乘一小舟逃往江陵。吳明徹乘勝兒上,攻克後梁的河東郡(在今山西省永濟市東南)。自此,華皎叛亂以以失敗告終。

“稟報王爺,大捷,吳將軍大勝,全殲聯軍,並攻占後梁河東郡。”

“好啊,吳明徹真是不錯,伯武,立刻向皇上請旨,吳明徹授開府儀同三司,並進爵為公。”

擊敗聯軍的陳頊顯得異常的興奮,這一次的勝利加強了陳頊對軍隊的進一步掌控。現在的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陳頊進位太傅,兼司徒,持劍上朝,入朝不拜,權勢達到極盛。

麵對陳頊的跋扈,陳伯宗陰忍不發,而另外一個宗親始興王陳伯茂(陳伯宗兄弟)卻直罵陳頊,絲毫不懼。陳頊常一笑了之,他在等,等合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