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愛的學習(8)(1 / 3)

今晚看電視,某家電視台隻播放了我後麵談的如何對待的問題,卻將我談的原因一概略去。

媒體的虛假使我忽然覺得媒體的惡意炒作也是一個原因。

第21講:關於無性婚姻的回答

常華:您現在在北京嗎?

徐兆壽:不在,我現在在蘭州。

常華:那用QQ采訪可以嗎?

徐兆壽:也可以,就是慢一些。

常華:那不好意思了,要占用您的一些時間了。

徐兆壽:沒關係的。那我們開始嗎?

常華:您對現階段中國的婚姻現狀有什麼看法?

徐兆壽:不怎麼樂觀。因為正好趕上了一個社會轉型期。在這一時期,人們的婚姻觀是不穩定的,所以離婚率也相當高。現在是建國以來第四次離婚高潮。在這一時期裏,離婚率最高的恰恰是自由戀愛的年輕人們,年齡大概在28至40歲之間。

常華:離婚人群中有多少是因為“性”的不和諧原因造成的?

徐兆壽:性的因素在八十年代後期占到了一定的比重,在傳統社會裏,性不是問題,但在八十年代以來,性開始在婚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開始成為離婚的因素,現在這一比重越來越大了。

常華:您覺得性在婚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徐兆壽:追求性生活的和諧成了青年夫婦的目標,但也成了一個教條,這正是青年人輕視婚姻的一個原因。性在婚姻中是一個中介作用,婚姻若沒有了性,傳統的婚姻就不存在了,因為生育首先就不存在,其次性是人的自然需求,這一需求滿足不了,婚姻的一方就會向社會求助,這就是離婚的原因所在。

常華:無性婚姻夫妻有找過您的嗎?向您傾訴的多嗎?

徐兆壽:有,不過,很少。因為我做谘詢的大多是大學生。無性婚姻也是婚姻的一種。這種婚姻是把性當成一種物質存在,沒有將其與精神存在融合,但這種婚姻會有很多痛苦,因為它是一種靈肉分離的存在。

常華:哦,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看待上一代人的婚姻觀?

徐兆壽:現在的年輕人都覺得上一代人的婚姻大多沒有愛情,也對婚姻家庭中出現的一係列問題存在不理解,他們認為,不能和諧便分開好了,何必要在一起呢?他們沒有經曆過婚姻的酸甜苦辣,對婚姻和家庭缺乏理性的認識。他們可能在戀愛中會因為一句話而分手,但他們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常華:他們認同父輩對幸福婚姻的認識嗎?

徐兆壽:不認同。他們認為,愛情是至上的,可以超越任何存在,包括親情。當然,這也隻是一部分,不是全部。這是受到西方特別是美國愛情至上主義觀念的影響所致。他們對幸福還沒有固定的概念。現在他們大多接受的是西方的一些觀念,存在一種文化上的差異。

常華:您說的很對,您覺得無性婚姻是應該分還是繼續呢?

徐兆壽:性既是一種形而下的物質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性也有好幾種方式。男女雙方發生身體上的交合性行為是傳統的模式,但也有其他的方式存在,如自慰,如無性能力的一方通過一些其他的手段幫助對方獲得性快感和性高潮,這也是性行為。隻要雙方覺得是和諧的,可以不分開。當然,雙方有一方若覺得痛苦,如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在痛苦中必然要到外部世界去尋求性,這樣,婚姻就自然地解體了。所以應該分別對待。我認識一對老夫少妻,問過他們這方麵的問題。老夫說,他可以通過很多親昵的動作使自己的愛人獲得快樂。他們很幸福。

常華:您覺得男女之間可能存在無“性”的幸福嗎?

徐兆壽:在這種時候,他們可能要麵對很多世俗觀念的責難,這反而使他們更為團結,更加重視對方的存在。其實,婚姻在世俗層麵上是性的連結,但在高層是精神的和諧。無性的幸福肯定是不存在的。因為即使是無性婚姻,其實也是有性的,如同剛才我所說的那樣。

常華:“男人因性而愛,女人因愛而性”,您認同這種觀點嗎?

徐兆壽:“男人因性而愛,女人因愛而性”這是一種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存在。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一種不合理的存在。在男權社會,男人的占有權比女人要強,並且更為優先,所以看上去如此。相反,女人要求得穩定,並且社會道德大多都是對著女人的,所以使得女人在性方麵非常謹慎,從此造成了這樣一種文化的畸形存在。其實,在現代社會,這種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常華:說的好,很高興今天能采訪到您。

徐兆壽:客氣了。

第22講:她該不該結婚

她叫雪。網名。特意說明她是師大的學生給她推薦的,是看了我的博客後想與我交流。

我一邊寫作一邊回答她的問題。

她問,你應該結婚了吧?

還未等我回答,她就說,我想肯定是。

我說,女兒快五歲了。

大概這樣一說,彼此都似乎了解了對方,談話簡捷多了。她說,我想聽聽你對婚姻的看法。我說,一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不過,婚姻是愛的結晶,是一種製度,是社會化的產物,所以也是一種禁錮。我知道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真不知要對她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