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愛的學習(11)(1 / 3)

中國家譜的盛行是在漢唐,尤其在唐朝時。李唐家族就很重視尋根,到處給李氏祖先立碑。我知道在我家鄉涼州就有一個皇娘娘台,李唐王世認為五涼時期的竇氏就是他們的先祖。後來又把隴西李氏認為李氏的發源地。更是把老子認為他們的始祖。

但真正把家譜變成一種禮法製度的枷鎖的還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罪惡的學說。從宋明開始,禮教加強,家譜成為實施禮教的一個方麵。家教,家規也是從那時開始嚴厲的。

從司馬遷的合姓氏到宋明理學的加強姓氏的管理,中國人過分地重視了血統關係。實際上這也就是家族觀念。家庭觀念的嚴厲,是“父親”這一家長製文化心理的進一步加強,是禮教束縛人心的變本加厲。這一文化心態對於中國人是極為有害的。它限製了一種個體的自由。

獨生子女是對中國姓氏的最大改造者

其實,早在獨生子女之前,一些開陰的家庭就不完全以父姓來給子女取姓名了,母親也可以。但是,真正對這一男性為中心的文化重結進行衝擊的是獨生子女。

獨生予女是中國社會一個特有的現象,也是人類曆史上的特有現象。它直接表明人類對性的操控能力已經到了自如的程度,同時,還表明在以專製為中心的中國社會父權製再也立不住腳了,一種新的真正的男女平等的時代到來了。兩性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獨生子女時代對姓的認識是很有曆史意味的。在這樣的家庭,男性一般都不會放棄子女的姓名權,它表明了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在這個社會還是根深蒂固的,但同時,女性也有了要求。從目前中國處理的各種家庭糾紛與案件中看出。有關獨生子女的姓名權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一種權宜的方法出現了,就是複姓的產生和姓的幹脆取締。現在的複姓與中國過去的複姓不同,現在的複姓是男女兩人的姓合起來取為子女的姓,然後取一名。複姓是男女平等的一種表現,而直接取名不要姓則是對過去傳統姓氏的完全摒棄。

筆者認為,這種衝突在未來中國有可能大規模地爆發,因為它是中國人宗法思想與個體自由觀念的深刻衝突。在中國人看來,姓氏若沒有了,那麼,也就是斷了根。斷根,對於傳統觀念下的中國人是天大的惡事。所以,中國人不僅還重視姓氏的傳承,同時還非常重視男性的生育問題。這是相關的。

網絡改變了中國姓氏的現狀

從姓到氏,再到名、字、號,表明了中國人的一條心路曆程。姓名是由父母來取的,字與號本可以自己來取,但往往也由家長與師長來取,但從字與號的取法上已經很重視個體了,也就是說,開始重視個體的個性與意願了。然而,總體而言,它仍然是中國禮教製度下的一種突圍而已。

如果說獨生子女是對男性中心文化的一次衝擊,那麼,現在流行的網名可以說是對中國人姓氏製的最大的衝擊與改變。

獨生子女仍然強調一種血緣關係,然而,網名卻是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個性、性情,愛好、道德傾向等取的一個名字,它充分地顯示了個體的意願。而在此之前藝人們取的筆名可以說是它的雛形。

姓名對於中國人越來越成為一種表相的符號,而筆名和網名在這時候則越來越重要了,它不僅表現了一種個體的自由,還表現了個體的精神生活。

這也就是一種從外到內的進程。你可以在現實中是一個表現,但在精神世界裏卻是另一個表現。它使人擁有了一個可以自由的世界。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根本不必要去在意那些強調中國人要重視姓氏傳承者的謬論。

第29講:孩子該隨誰姓

來信:

徐老師:

您好!我是在博客上知道您的。在看了您的《一個31歲女人的告白;該不該要孩子》(其實您的文章的題目是另一個,我倒覺得新浪改的這個題目更吸引人,不好意思啊!)後,便在衝動中給您寫了這封信。

事情很簡單。我快生孩子了。但是。我和我先生最近一直為孩子將來最誰的姓吵得不可開交。他和他們家,包括我們家的人都覺得孩子應該跟他的姓,因為他是男人,他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而我,隻有我一個人,覺得孩子不一定非要跟他的姓,也應該有我的份。畢竟我們隻能生一個嘛。他們都罵我胡攪蠻纏。我不能苟同他們的意見。我覺得姓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是我們愛的結晶,就應該以愛的名義來命名。昨晚上我們又吵架了。我很想得到您的幫助,如果您能來一封信。我會感激不盡的。假若您是支持我的,最好能詳細一點,我也想拿給我先生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