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引起決鬥的“風騷女人”,有人說是一位妓女,也有人說是一位政府密探、內奸,其實她是伽羅華出獄後居住的旅店的醫生的女兒。伽羅華為了她主動挑起決鬥。和伽羅華決鬥的人是誰?伽羅華在遺書中說約他決鬥的是兩名“愛國者”。根據大仲馬的回憶錄,決鬥者是當初被捕的19名軍官之一德艾爾賓維爾(Pescheux

d'Herbinville)。但是根據決鬥幾天後一家報紙的報道,與伽羅華決鬥的是和他一起被捕的“人民之友社”成員、他的好友杜沙特雷。不管究竟是誰,這兩人都是狂熱的共和黨人,也不是政府安插在共和黨人中的內奸--內奸名單曾在1848年被公開,這兩人都不在其中。由於是朋友決鬥,所以沒有采取手槍對射的方式,而是采用“俄羅斯輪盤賭”,用槍口互相頂著對方開槍,其中隻有一把槍裝著子彈。

所以,伽羅華決鬥不太可能是一場政治陰謀,而是由於一次戀愛事件。雖然伽羅華的死被後人過度渲染,但無論如何,這不管對伽羅華個人還是對科學發展而言,都是一場大悲劇。伽羅華如此輕生,也許與他因懷才不遇而厭世有關。他曾經兩次報考被視為法國最高學府、大科學家雲集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該校當時的教授包括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傅立葉、泊鬆、科裏奧利這些在科學史上聲名顯赫的大科學家),卻都落榜,第一次是由於沒有做好考試準備,第二次是由於頂撞考官。不得已才去上較差的巴黎師範學校。從此他就有了受迫害妄想。

他曾經三次向法國科學院寄去數學論文,前兩次下落不明,最後一次被退稿。第一次是在1829年,在他中學最後一年,提交了關於群論初步研究結果的論文,審稿人是著名數學家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柯西意識到這一論文的重要性,曾在一封信中提及將在科學院的會議上對之做介紹。但是在那次會議上柯西卻隻介紹自己的工作。為何柯西沒有按計劃介紹伽羅華的工作,成了一個謎。有人猜測是因為柯西建議伽羅華將其研究寫成更完整的論文參加科學院的數學大獎賽。伽羅華於1830年2月提交論文參加該大獎賽,寄給當時科學院終身秘書傅立葉,但傅立葉在5月去世,伽羅華的論文也沒了著落。1831年1月,應泊鬆的邀請,伽羅華再次向科學院投稿。但泊鬆又以伽羅華的工作無法理解為由退稿。接到退稿時伽羅華正因政治活動入獄,在一次酒醉後曾試圖用匕首自殺,被同牢犯人製止。因此有學者懷疑所謂的決鬥其實是伽羅華為了讓自己成為革命烈士而安排的自殺。果真如此的話,他的目的倒是達到了,有兩三千名共和黨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但是革命烈士的榮耀總是很短暫的。伽羅華被埋在一塊普通墓地,很快就被人遺忘,現在已找不到其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