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聖人都追求完美?是因為他們知道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有一種關係存在,他們想用內心的力量去打通外部世界,使之和諧。
戀愛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時髦的詞彙了,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我在上課的時候問那些還沒有談戀愛的學生:你們為什麼不談戀愛?他們的回答很微妙:不談戀愛不是不想談戀愛。
我問他們為什麼想談戀愛?大部分人認為,大學生到了這個年齡,身心都已經發育成熟,是到該談戀愛的時候了。他們還列舉了很多原因。但也有同學認為,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身心發育成熟了。我對他的這個說法較有興趣,便進一步問了下去。他說,有很多人還不知道責任為何物,還根本不知道戀愛為何物?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家庭?隻有把這些都弄清楚了,我們才成熟了,才有了戀愛的資本。
他的這個說法我較讚同,但實際上它隻是適合於一部分人。更多的人是在戀愛的得與失中體會這一切的。一個從高一開始談戀愛,直到現在已經談了7年的男大學生最後站了起來,他說:我認為大學生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愛情與婚姻等同了起來,我認為,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愛情可以不計後果,但婚姻不行,婚姻是非常實際的。
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很久。我笑道:你既然認為愛情與婚姻不能等同,那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他苦笑著說,我們中間出了很多問題,我們還不會處理,我對我們的愛情一直存在一種不信任感。
很顯然,這份愛情對他來說是沉重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在於不懂得愛,也就是說,還不懂得處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關係。
我在課堂的最後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大家的談論中的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都認為愛情對於青春是公平的,如同吃飯一樣可以按時按點地進行,其實,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戀愛,這並非愛情。戀愛與愛情是有距離的。愛情並非隻是青春的專利,愛情也是個個體事情,並非公共事件,即不可以用年齡來劃分。有些人可能在少年時就經曆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愛情,有些人是在青年,還有些人可能是在中年,甚至還有一部分可能是在晚年。歌德、梁實秋等很多人都是在晚年獲得愛情的,那樣癡狂。前不久,楊振寧博士也在80多歲時獲得了一份愛情。人們都紛紛議論,說他早已沒有了性能力,怎麼能這樣?那個女的肯定是有所圖。我的學生也問我,我說,人們進入了一個誤區,都以為愛等於性,而性又等於性能力,實際上,性可以是一種物質存在,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存在。人的性意識從人有意識時就有了,到生命結束時才會結束。我寧願相信楊振寧博士獲得了愛情。愛情對於一個人就像命運,他根本不知道何時會獲得。當他獲得的時候,也就是他的生命重新開始的時候,是他對生命重新有一種領悟的時候。
我對我的學生說:你們並非身心成熟的時候才有了戀愛的渴望,而是早在心靈孤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戀愛的衝動。是道德、習俗、規矩限製了你們。身體發育成熟時,你們為什麼那樣渴望愛情?是因為你們的身體需要愛情,這便是性。人在青春期時,人的身體是最強壯的,所以人的精神需求也是猛烈的。身心是交融在一起的,靈與欲是共體。這個時候的愛情便自然地與性要結合在一起。我們常人所認識的愛情也就是這種愛情。但為什麼我們想戀愛卻不能獲得戀愛呢?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有些人說,還沒有遇到那個生命中的人;有些人說,時機未到,等等。人們在這種談話中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自我的問題。為什麼別人能獲得愛而你卻沒有?難道僅僅是因為條件不成熟?難道僅僅是因為沒有遇到生命中那個讓你感動的人?我想不會。每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或多或少地暗戀過,也就是說遇到過那個人,但為什麼不能真正地相遇?
這是個有關心靈的問題,是有關愛的本質的問題。
我一再地強調,愛並非天生就會的,愛是需要學習的。為什麼有些人一生都不能獲得愛?為什麼有些人卻一生都在愛著,不僅愛著個體,還愛著整個人類?
關於愛的學習,其實不過是探究人的本質而已。讓我們回到人本身吧!愛是這樣一種由內而外的感受:它是有關自由與道德、存在與價值的一次踐約。實現愛,就是實現人本身。所以要知道愛,首先要探知人的秘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