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你的婚姻滿意嗎?你有情人嗎?如果有一個很漂亮的女人向你示愛,你會接受嗎?
一次報告會上,一個大學生這樣問我。我念出來時,大家都笑了,但立即靜了下來。都想聽聽我的解釋。我說,我對我的婚姻很滿意,也沒有情人,也終將不會有,因為美色在我麵前隻是美色,我已學會不再去占有。
我想,我這樣老套的回答定然是讓大學生失望的。誰知,他們竟報以熱烈的掌聲。
昨日,我寫了一篇關於婚姻製度與情人關係的文章,觀點很明確,一夫一妻製的弊端之一就是產生了情人。這是作為一種製度難以克服的矛盾。一方麵,這種製度保障了男女平等這樣一種人類的理想與道德,另一方麵,它又限製了人類的欲望,而此欲望在道德失衡和婚姻不幸的情況下又會尋找新的釋放點,那就是情人。這是製度的矛盾所造成的社會的悲劇,這也同樣是人類的道德理想與欲望之間的矛盾與悲劇。文章一出,立即有人罵我。說我寫文章無非是為自己尋找一個借口。
大概人們也的確是這樣想的。因為誰要爭取什麼,往往是為自己的。但對於學者來說,是不同的。學術對於學者來說,既是為自己的,又是為社會的。學者必須說出真象,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恩格斯說過,一夫一妻製的背後是男人大肆重婚和女人大肆通奸。無非還是說,一夫一妻製伴隨著的是婚外的戀情。這就是情人。這是一種非常客觀的描述。它既尊重了人的本性,又肯定了製度的理性。
一夫一妻製的基礎是什麼呢?是男女平等觀和現代愛情觀。男女平等的婚姻觀念來自於基督教,而現代愛情觀其實也同樣來自於這種婚姻的觀念。人類社會經曆了母係社會、父係社會,這兩個社會都是不平等的,所以人類正在經曆第三個社會,這就是男女平等的雙係社會。一夫一妻製是與這樣的雙係社會相連的製度。
我批評一夫一妻製的目的無非隻有一條,那就是它仍然不是最理想的婚姻製度,因為人類的精神與欲望之間的矛盾始終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在還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婚姻製度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最文明的婚姻製度。
不過,從這種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隱藏在製度背後的問題,那就是人類所有的製度其實無非就是在解決人類的精神與欲望的矛盾。所有的發展都是為欲望的,而所有的道德與法律又是來限製欲望的,因此,我們有了精神的享受。
在欲望與精神麵前,哪一個更重要始終是我們選擇的問題。在神學時代,自由與永恒的精神追求始終是人類的唯一選擇,欲望是魔鬼。在人學時代,人道主義開始懷疑上帝、對質上帝,並開始解放欲望。而在現代與後現代,上帝、人道主義都成為虛無,欲望即身體則成為真實的存在。馬克思顛覆前人理性哲學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強調人的欲望即物質性是人的最原始也最基本的需要。馬斯洛則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人的需要層次,生存欲與基本的生理欲望成為人的基本需求,也成為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於是,產生了一個非常神聖但在有些人看來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宣言:性是人的基本權利。
反對者無非是站在現有道德立場上來發言,但他們忘了,現有道德立場根本就是矛盾的產物,因為所有的製度都是矛盾的。如在母係社會,那時雖沒有明確的製度,但道德是有的。它相當於製度。在瀘沽湖附近,有母係社會的痕跡,那裏的女人是不允許男人背叛她們的,所以,常常有男人的屍體橫死湖邊。而在漫長的人類父係社會,女人一直是男人性欲的奴隸。女人背叛男人隻有死路一條。隻要有群體,就得有秩序,而這種秩序就是殺害生命的屠刀。在很多猴族中,雄強的公猴會殺死自己所有的情敵,甚至還會殺死長子,以保持血統的純潔和穩定的秩序。這就是製度與人性之間的矛盾。更準確一些說,這就是社會的道德與個體生物欲望之間的矛盾。
古代人肯定是為此吃了不少苦頭,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嚴酷的刑罰。中國的禮教與其他文化的宗教其實就是來限製和梳理這些欲望的。欲望好似江河大海,人類必須去梳理和引導它,才能使它流向正途,放任自流與阻塞都將導致災難。這就是道,這就是理。
所以,有道之人不會讓欲望橫流,更不會阻塞欲望,而是疏導。中國的聖人在此立了不少聖言,西方的基督教也為此立下諸多戒律。原則隻有一個,即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但是,無論是孔子、老莊,還是蘇格拉底與耶穌,都沒有將欲望打入地獄,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了諸多規勸。
對欲望進行阻塞的是後期宗教與理學。所謂“存天理,滅人欲”便是其思想之一。它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麵,作為製度大獎特獎貞女寡婦;另一方麵,性亂成為社會的潛在危害。如中國的明朝,是中國曆史上貞烈觀最強的時期,但同時又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最淫亂的時期,中國文學上的諸多禁書大都產生於明朝。如果再精細一些,我們還會發現,明朝也是中國曆史上性變態現象最多的時期。在那一時期,男風之熱令人震驚,而男人好女人“三寸金蓮”之態更是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