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本人的兩副麵孔(1 / 1)

骨子裏的小家子氣,決定了日本成不了真正的強者,而隻能成為一個跛腳的矬個巨人。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曾指出:“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態度猶如一個鍾擺,晃動於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這就是說,在比自己先進的文明麵前,日本人總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認真學習、模仿,等到把人家的東西學到手,就開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師益友,自卑感於是變成優越感。賴肖爾還發現,日本人每次向外學習最後都轉向對抗,優越感極度膨脹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所發生的那樣。”作為一位親日派的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能夠指出這一點,無疑是中肯的。

1989年,日本出了一本轟動全世界的書:《日本可以說“不”》,作者是日本鷹派政客石原慎太郎和大企業家盛田昭夫。此書是衝日本的保護者美國去的,書的副標題就叫“新日美關係的對策”。全書從十一個方麵縱論日美關係,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書中猛烈抨擊美國對日本實行的“根植於人種偏見”的經濟貿易政策,鼓動日本人應當拋棄二戰後形成的“小國意識”,“承擔起時代中流砥柱的重任”,成為創造新的世界曆史的主角。

作者得意洋洋地指出:日本已經具備足以與美國和蘇聯抗衡的實力,在高科技領域,日本已經超過美國和蘇聯,對未來的戰爭握有舉足輕重的殺手鐧:在美蘇的武器庫中,無論中程導彈還是洲際導彈,保障武器精確度的,是一種小型的高精密度電子計算機,而這種計算機的支柱——1兆位乃至數兆位的半導體,隻有管理水平極先進的日本能夠生產。因此,不管兩個超級大國如何擴充軍備,隻要日本停止出售這種半導體尖端部件,他們隻能一籌莫展。如果日本把半導體隻賣給其中的一方,那麼,美蘇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就會失衡。因此,高科技越是發展,美蘇越不足懼。美國對日本以半導體為核心的尖端技術抱有危機感,表明軍事上所需要的核心工藝已經掌握在日本手裏。書中反複強調,日本應該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而且日本能夠有這種看法,不應該再在美國屁股後頭亦步亦趨,充當傳聲筒,必要時,就堅決地對它說“不”。

其實,早在此書出版之前,日本國內已經湧動著對美國說“不”的衝動,1982年日本出了一本改寫二戰曆史的科幻曆史小說《美國本土決戰》,以此為契機,冒出一大批類似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荒卷義雄《紺碧艦隊》,虛構這樣的故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帶著太平洋戰爭記憶在另一個世界轉生,於“照和”十六年發動政變,成立新政府,重新開戰,日軍憑借最先進的武器,所向披靡,占領了夏威夷、巴拿馬運河、中國東北,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據統計,從事這種“科幻曆史小說”寫作的作家在日本至少已經有十五位,改寫二次世界大戰的作品已經出版了近三十個係列,發行總量逾千萬冊,並且向電視卡通、錄像、電子玩具發展,產生巨大的連鎖效應。

從這類科幻曆史小說的泛濫中,不難讀出一種代償心理,在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潛意識裏,有一種幻覺:日本沒有被打敗,它將是最終的勝利者。這是一種不服輸的心理。然而這種不服輸的心理,並不是建立在平等競爭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壓倒對方、支配對方的基礎之上。因此,隻要實力趕上或者超過了對方,在合適的氣候下,日本就會撕破臉皮,向昔日的師父發起挑戰。

日本人的這種“周期性擺動”,根源於量小氣窄的島國根性。島國嚴峻的生存條件,決定了日本人務實重利;狹窄而孤立的生存空間,單一的民族,培養不出普世的、平等的思想和超越的價值觀。因此,日本盡可以在科學上、技術上出色地模仿西方國家,甚至超過西方,卻很難學來西方人的自由平等精神。

令人生畏的桃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