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論古之英雄之成敗(一)(1 / 2)

古之英雄豪傑比比皆是,有成有敗,各有千秋,要按照《野心學》的觀點去分析他們,就能道出一部二十四史的成敗。要用《野心學》的理論去分析曆史了解曆史就能一目了然。

借《厚黑學》提到的幾個人物,三國梟雄曹操,他有智多謀,特長心黑,又為何沒得天下?他心黑沒有黑在點子上,煮酒論英雄已道出“天下英雄唯有使君與操耳”,明知道劉備是他的對頭,為什麼沒有對劉備用“黑”字?對“人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明知留不住,為什麼還叫他尋找劉備?

漢時張良對韓信道出一句秘而不傳的絕密:“此人用則重用,不用則殺之”,張良就是怕這種人才落到對方手中,與己為敵。消滅自己的敵人,以防後患。範增擺得“鴻門宴”就是這個道理。

又“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殺孔融,殺楊修等,有智之士又怎能寄人籬下?又殺皇後皇子,消滅自己的敵人太早了!項羽起義還立了一個楚懷王作把子。曹操犯了《野心學》中的兩個錯誤:一、他不懂得哪是敵人,哪是朋友,對敵人沒有實行“黑”字,他做的恰恰相反。二、皇後皇子是我的敵人,應該聯合起來,攻打我們的敵人。曹操應該利用皇後皇子,等得到天下之後,再殺皇後皇子,消滅自己的敵人。如:項羽得到天下之後,便殺了楚懷王;劉邦得到天下之後,便殺了韓信等。“先消滅我們的敵人,之後再消滅自己的敵人”這是真理。

孫權、劉備、曹操三者是對抗的敵人,赤壁之戰,聯弱攻強,孫劉聯盟,打敗曹操,之後,孫權奪荊州,殺關羽,劉備為關羽報仇,攻打孫權,導致兩軍俱傷,又怎麼對付強大的曹軍?

黑沒有黑在點子上,他們違背了《野心學》中的兩點,其一,官場上的爭鬥不是為了報仇,是為了霸權。其二,先攻打我們的敵人,之後,再攻打自己的敵人。他們違背了《野心學》的理論,所以孫劉不能稱霸。

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是怎樣對待的?如皖南事變,毛澤東為什麼不去支援皖南新四軍?又為什麼不去為皖南新四軍報仇?學一學劉備,要為關羽報仇?

必定兩敗俱傷,不但報不了仇,定要被日本帝國主義吞滅!毛澤東這是他聰明的一舉,雖說丟了幾千人,但在戰略上打了一個勝仗。

中國人沒有再自相殘殺,能夠聯合抗日,不能被日本帝國主義吞滅,共產黨還贏得抗日民心,壯大了自己的抗日隊伍。而國民黨卻失去民心。

毛澤東利用了《野心學》的理論,才使革命走向成功,而蔣介石違背了《野心學》的理論而走向失敗。

劉備乃是無能之輩,都知道“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他為何爭得一席之地?就是他仁義忠厚,才使關、張、趙、諸葛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有智多謀,善出奇兵,為何沒幫劉備奪得天下?原因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愛顯示計能,耽誤時機,不能做到“攻擊一切,利用一切”。

例如七擒孟獲,諸葛亮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耽誤多長時間?而隻得到一個孟獲,而又不能成為自己的戰將。在這七次交戰中,死了多少勇敢將士!真是悲哉!諸葛亮討南蠻大獲全勝,已成定局。要是諸葛亮給與降將仁愛,號召孟獲手下將士投靠蜀軍,成為蜀軍中的一員,就能增強了蜀軍的戰鬥力。為什麼諸葛亮與孟獲一人叫勁?降則降,不降則殺之,也無關緊要。

諸葛亮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在七擒孟獲中把孟獲手下的大將已殺盡。諸葛亮花費了人力物力,一無所獲。還有六出岐山,無功而返,這說明諸葛亮是什麼樣的心裏?可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緣故吧。

他有心拉長戰線,兔不死,狗不烹,最後死在戰場,不像韓信,為了展示自己的韜略,嘁哩喀喳為劉邦奪得天下,而被劉邦兔死狗烹了。

諸葛亮是書生出身,對敵不狠,不想成霸業,在戰爭中他像是在玩遊戲,玩得不好就給你慢慢的玩,玩的好便出花樣與你玩,從沒有斬盡殺絕的心裏。他對敵不狠,所以他不能稱霸中原。

例如,赤壁之戰,諸葛亮本能派人在華容道殺掉曹操,可他為了製伏三軍,使將帥信服,便派了關羽。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厚道,重情勝過一切,去華容道截殺曹操,勿能成功,才立下軍令狀。為什麼不換一個人去?在華容道埋伏弓箭手、滾木雷石就能置曹**地。諸葛亮神算,即是立下軍令狀,關羽也不會殺掉曹操,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