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之英雄之成敗(四)(1 / 2)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不得已殺死了皇上曹髦,立了曹奐。那曹奐也會長大,對自己還會不利,不如把他趕下台自己做皇上。這是曹氏的天下,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他們一定起兵造反,像王莽一樣,最終失敗。

要想奪得曹氏天下,事先必須掌握軍隊大權,就要在戰爭中獲得,在戰爭中誅除異己,利用自己的人。司馬昭便借用曹魏的名譽,攻打蜀國,發動了一場戰爭。

他調集了全國能征善戰的將帥及軍隊,共計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隻要他控製了這支軍隊,就算控製了全國的軍隊。攻打蜀國是司馬昭的一個大陰謀,這三路能征善戰領兵大將鄧艾、諸葛緒、鍾會便糊裏糊塗的鑽進了這個大陰謀之中。

不管他們勝敗如何,隻要對司馬昭有異心,他們都會死。諸葛緒一定猜出是司馬昭的陰謀,便按兵不動,最後被打入囚車。而鄧艾、鍾會為殺敵立功,大顯智囊,攻克蜀國。而司馬昭為了奪取他們的權力,利用密探在鄧艾與鍾會之間挑撥離間,借刀殺人。最後來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司馬昭命手下人把鍾會、鄧艾殺死在亂軍之中,這是三國中最冤屈的兩個人物,自己立了大功反被人殺害,特別是鍾會,還戴上了獨占蜀地的罪名。

司馬昭怕殺了全軍主帥鍾會、鄧艾亂了陣腳,收拾不住,便率領大軍帶著曹奐到長安,準備隨時對付突變,是狐假虎威之計謀。司馬昭就是利用曹魏皇上的權力控製住三軍的將帥,而曹奐便被糊裏糊塗的利用了。

司馬昭真是用心良苦,滴水不漏,聰明過人,可稱為一絕。他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奪取了軍隊大權,為司馬天下打好基礎。

而王莽的處世背景與司馬昭一樣,也是不得已毒死了漢平帝,又立了一個2歲的劉嬰做皇上,這一點比司馬昭聰明,讓蜂王永遠生活在王台之中。

王莽要篡權奪位,千不該,萬不該過早的暴露自己的陰謀,弄了個石頭刻上“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應該在陰謀暴露之前利用劉氏的權力把軍隊領導權奪過來,像司馬昭、趙匡胤(隨後講解)一樣。

再說韓信,他不是死在“兔死狗煮”上,也像鄧艾、鍾會一樣,是權力爭奪上的犧牲品,他到死也不知道真正殺他的人是誰。是誰殺了韓信?是呂後!這是呂後的一個篡權大陰謀,劉邦也是這個陰謀中的悲劇人物,他被別人利用了,殺死了自己的忠臣,最後被異姓奪取了劉氏天下!

隻因“兔死狗煮”這句話,劉邦背了這麼些年殺害韓信的黑鍋,直到現在他還背著這個黑鍋。真正殺害韓信的不是劉邦,是呂後!

呂後為了篡權執政,必須誅殺異己,利用劉邦的權力斬殺劉邦的忠臣智囊將帥,這就是《野心學》中的狐假虎威的智鬥妙法。然後安排自己的人,把劉邦架空,這樣才能奪得劉氏天下。

誅殺異己,第一個就是韓信,因為他是將帥最善戰的一個,他的軍隊也是最善戰的一個。要除掉韓信,必須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從中找出他的劣跡。此時的韓信要想活命隻有兩條路,一是謀反,二是投降呂後或對呂後加點腐蝕劑認為幹親。

韓信越忠於劉邦越死的快。可是韓信不知道是呂後的大陰謀,隻認定“兔死狗煮”了或想稱王稱霸,篡權奪位。韓信隻知道為自己辯解,說自己是忠於皇上的,所以劉邦不忍心殺他。

而呂後為了篡權免去後患必須殺韓信,越忠越殺,是怕韓信為保劉氏江山起兵造反,與自己作對。所以在劉邦親自領兵平叛陳豨時,製造了陰謀,把韓信殺了。陳豨為什麼造反?他害怕,害怕“兔死狗煮”,早晚也是死,不如起兵造反。陳豨一造反,呂後抓住陳豨造反的理由,說服劉邦,這些功臣不可留,遲早要造反,要個個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