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品嚐(1 / 2)

生活品嚐最多的是東西,有人拿出東西說:“你嚐嚐這東西好吃嗎?”你一定把這東西放在嘴裏細嚼慢咽起來,才能說出其中的味道。可是人們去赴宴,一桌豐富的酒餐過後,就道不出它們的味道,有的就想不出來吃的是什麼?喝的是什麼酒?有的隻道出它的名字,不知道它的好壞,這是為什麼?就是囫圇吞棗!

要知道東西的好壞就要細嚼慢咽,慢慢的品嚐,才能道出好壞。有的東西越品嚐味道越美,要是不品嚐就一點味道也沒有,如;大豆酥、碎骨等,是越嚼越香。有的東西吃起來還好,可是品嚐起來就一點味道就沒有了,如:湯食等,它本身沒有味道,而是調料中的味道。要是有味道的東西與沒有味道的東西混合到一起,再加上調料作湯吃,有味道的東西卻成飯渣,誰也不想去嚼那種硬東西,便囫圇吞棗吃進去,也享受不到它的美味。

書,知道書的好壞是品嚐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眾知的百家講壇,為什麼能把人們熟知的東西講的聲聲有色?就是品嚐出來的,它的味道就是慢慢嚼出來的,竟能把一句話講它半天。好書才有這種味道,越嚼味道越美。我發表了《孔乙己之謎》,有人來電問我是怎樣解開密碼的,我說是嚼出來的,因為我讀《孔乙己》時,它打了我的牙,我不認為是粒沙子,魯迅決不能在這短短的小說中摻上顯眼易見的沙子,一定是個玉石,是寶珠,所以我就慢慢品嚐起來,越嚼越有味道!可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嚼出了它的味道,卻有人回帖“扯淡”等語,其實這樣的語言嚼起來也有味道,從中品嚐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秀才遇兵”“對牛彈琴”等語,書,最有味道的要屬《聊齋誌異》,其次《孫子兵法》,像大豆酥一樣,就要一字一字的嚼。我喜愛讀有注釋的古文,讀起來味道極美,而譯文就清淡沒有味道,同樣一篇古文與譯文,好像是得到同樣知識,但有天大之別。比如大豆酥與大豆漿,人們為了好食用,得到同樣的營養,便把大豆做成豆漿,豆漿吃進去還是豆漿,可是大豆酥吃進去,多了一種物質——消化酶,它能促進食物的消化。食用大豆酥不但能產生消化酶還能品嚐到大豆的美味,還能美容養顏。大豆與豆漿是有天壤之別。古文與譯文也是這樣,要讀就要讀古文,把譯文做參考。

現在的書讀起來,就像喝湯一樣,不用一字一字的嚼,但好書也要慢慢的吃,才能品嚐出書中的美味,要不品嚐就不知道書的好壞。現在的好書是湯加調料再加美食,要像喝湯一樣就品嚐不到美食的味道,一碗湯的價值就憑湯裏的美食值錢,一本好書的精華部分就是裏麵有味道的字詞句,要是不去品嚐,就不會知道是本好書。

有人讀書一目十行,把書讀邊了,問他有什麼收獲?哪本書好?他支支吾吾,隻能道出公認的幾篇名著,問他好在哪裏?一點也說不出來,心裏說:這些名著好什麼?讀了心裏一灘糊塗,沒讀幾頁。這樣的人適合讀現在的垃圾小說,很多小說清淡而無味,似像清水,裏麵一點美食也沒有,囫圇吞棗就能消化。這樣讀書就像無牙的老太太吃飯一樣,吃不出什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