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大學老師教學生速讀,讓學生多讀書,多掌握知識。我看正好相反,文章的精華東西是學不到的。真正的精華是慢慢品嚐的,如瓦特看到開水時的壺蓋運動便發明的蒸汽機,伽利略看到吊燈擺動發明了擺鍾,而有多少人看到現在的汽車想到蒸汽機?想到壺蓋運動?想到瓦特?又有多少人看到擺鍾想到擺動的吊燈?想到伽利略?見而無所思,這就是熟而無睹?很多人書讀完了,拿出書中的幾句叫他辯論,就不知出自何地,叫做視而不見。讀的書越多,學到的越少。為什麼有人能舉一反三?為什麼有人舉十反一就不能?比如作文,有的念一篇作文就能模仿出幾篇,有的念十篇也模仿不出一篇。所以知識多少,不在讀書多少。愛迪生沒有上過幾天的學,也沒有讀過幾本書,卻成了偉大的發明家。孔子也沒有讀過多少卻成了聖人,中國第一個教育家。韓信更沒有讀過幾本書,卻成了軍事戰略家。朱元璋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卻成了開國皇帝。半個筆杆子竟能闖得天下。
知識是品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隻有品嚐才有發現,隻有品嚐才有創造。其實世間的東西都能品嚐,比如,天空就能品嚐,空氣是無色的,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在品嚐之間一定聯想到大海。在品嚐之間一定想到日出日落的天空又為什麼是紅色的?從中想到彩虹,想到光譜,想到光的速度,想到光的一切,甚至想到無線電以及應用等等。可是,我們天天與天空打交道,有多少人品嚐過天空?現在家家有電器,有多少人能道出他們的原理?人人喝茶、喝酒,有多少人能道出它們的級別?品茶大師,品酒大師,他們不是喝出來的,是品出來的。品的多了知識就多了,比如品甜吧,假設你沒有吃過甜的東西,突然吃了一個甜菜,你就能道他比什麼好吃,是什麼味道,忽然間又吃到甘蔗,必定想到甜菜的味道,品嚐品嚐甘蔗與甜菜有什麼區別,誰好吃?要再食到白糖、蜂蜜,就能想到以前吃過的甜東西,與它們做比較,比比誰好吃,誰的味道好,各有什麼味道。這樣品來品去就能成為品嚐大師。要是不去品嚐它,你的天賦再好也成不了大師。讀書是這樣,科學創造也是這樣,都是品出來的。
所以孔子道:“溫故而知新,所以為師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