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一個人的修行(1 / 3)

走到了泰國,這個小乘佛教之國,南傳的流經之地。望著周圍虔誠的佛教徒,我不禁問自己“信仰到底是什麼”,提出這個問題時,已走了快一年,我心裏明白有些東西將不再遙遠。

我看到那些人求神拜佛,用大堆的錢幣求得新年的第一炷香火,以求升官發財、學業仕途順暢,那是信仰嗎?絕對不是。我看到也有人持佛珠念佛,去教堂接受洗禮,唱頌歌與眾兄弟姐妹友愛相處,或者去清真寺捧著《古蘭經》靜默祈禱,那是信仰嗎?那是的,至少這些讓人心情愉悅,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不同的啟動愉悅為善的方式,如同大家對音樂的偏愛不盡相同,迷幻、搖滾、電樂、輕音樂等,總會有屬於我自己的一道菜。但也應該存在一種信仰,它超越了傳統宗教的定義,無須禮拜,無特定的神像雕塑,它來源於人類自身的經驗。

中國的語境裏有“感同身受”和“設身處地”,這兩個詞都在說明,要想更好地了解外界,需要把外界的情感轉移到自身,或者完全從自身出發,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認識外界。修行是什麼?恐怕就是看清自己,然後認識外界,但要做到真正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心平氣和,這又是很困難的事情了。

我始終相信,人類最深處是共通的,而這正是一些藝術作品能夠永垂不朽的根本原因所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巴赫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著作《美麗新世界》。這些都來源於他們自身對人性的高度洞察認知,而後通過適於自身的藝術方式表達出來,最後在不同的線性時間上引起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認可,如是而已。

然而,共通並不意味著共同。每個人的心靈原始狀態可能是相同的,但由於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中的經曆不同,當下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各不相同,它是選擇性地表達,需要不同的外物去激發呼應。很簡單,並非所有人聽到梁彥邦的鋼琴曲都會嘖嘖稱歎,也非所有人看到美國導演大衛?林奇的《象人》結尾會恍然大悟,明晰生命的循環不止。

如此看來,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找尋某種東西,回到本初,隻是方式不同、程度或輕或重罷了。何苦要拚得你死我活,去證明各自找尋方式的優越性呢?因為特定環境特定文化下的社會化容易讓人畫地為牢,原有的人性之惡再難以遏製,偏見即生。

既然我認為這種呼應是有章可循的,那麼於我而言,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先前諸多人問我,如何才能邁出走出去的那一步,觀其難下決心的理由,無外乎:父母在,不遠行;沒錢沒時間;難以說服家長;缺乏安全感;不知從何開始。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一定程度的順利可言,但每一個人都有束縛自己的障礙。

我們每天都在忙碌地生活,做著不盡相同的事情,而這些行為的發生可能是中性的,但是背後的心念呢?不善心有十二種——八種貪根心,兩種嗔根心,兩種癡根心。先善心,才能善人。

當我上下裏外地審視自己,把自己的過往分析透徹時,我被自己嚇得毛骨悚然。

終於,我泣不成聲,癱坐在地上抱頭痛哭。兩年來那些紛紛擾擾的人和事總算有了落腳點。我曾經在馬來西亞寫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而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完整地牽引我過去,隻有我自己才能把自己帶去那個遠方。可是,那個時候,我並不清楚那個遠方到底是哪裏,我也未親自去體悟“沒有任何人可以完整地牽引我過去”這句話,即便我寫下那些文字,它於我來說,也僅僅隻是概念。

就在那一晚,我真切地回頭看到,是過往的一個個人一件件事促使我如此一路走來的。我本不該置其不理或是心存怨念的。我恍然大悟後哭得渾身顫抖,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自責與悔恨。

有人問我如何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於我而言,便是這樣。總有那麼一瞬間,會洞穿自己內在的種種障礙以及過錯,渾身過電,接著便會逐漸放下內心深處對外界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