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說:“Dan已經29歲了,即便籌款需要花上一年、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又怎樣,你能想象Dan的另一個29年會因此發生怎樣的變化嗎?”
望著已然54歲的Maria,我的內心受到的不是觸動,而是震撼。回到房間,我再次翻開那本《心經》,兩行熱淚再次流下。因為懶惰,因為冷漠,因為所謂的忙碌,因為種種借口,我曾經置這樣一個小小的請求於不顧,甚至輕蔑地以為會是徒勞。
第二日,我約上Maria,安排好場地,講解說詞,一口氣跟拍了Dan一個多小時。最終視頻做好了,在Facebook上建立了專頁,好朋友們四處轉發,廣而告之。一個月後,籌到了2500英鎊。
後來,Dan坐上了期盼已久的電動輪椅,在當地的超市找到了工作。
而當我接到Maria發來的關於Dan的新近視頻時,不知為何,我忽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原來我們都是一樣的。我似乎回憶起來,原來過去、現在、將來,我們都是一體的。
最後,因持續5個月在泰國做孤獨症孩童的義工工作,共情很多,於是在籌款網站“點名時間”上,以義賣自製主題明信片“關愛亞洲兒童”的方式,發起為國內孤獨症兒童籌款的活動。自己也逐漸體會到,發起一個活動雖簡單,但背後的瑣碎工作,如文案書寫、視頻製作、寄送100多份快遞、書寫100多張明信片等工作都是很累人的。這不禁讓我重新思考,到底自己可以做什麼,最有效地為他們做些事情。那籌到的款項無異於一枚定時炸彈,時刻需要去協調、安排它的用處。
而整個過程中,也是有人質疑的。
比如這不是為政府埋單嗎?不是,我一直以為,這個社會上,有的人在影響宏觀層麵的決策,有的人在做一對一的直接工作,有的人在做一些思想層麵的影響,有的人在做搭建信息對稱的橋梁工作。而我現階段可以做的、能夠做的,就是這些了——傳播與分享。或許以後,會慢慢地轉向其他領域,但是都將基於過去的經驗。急不來,也不能飛躍。隻是過程中的方法和效率有待提高。
我不再用“幫助”這個字眼,因為在這整個過程裏,我所收獲的遠遠大於我所付出的。
我也始終覺得,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渺小,但無數渺小的力量彙聚在一起,其影響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謝謝追夢網和點名時間提供的眾籌平台,同時也要感謝熱心的支持者如杜夢傑、孔曉一、何泓樾、劉建、徐大侃、徐茂達、王利傑、陳娜、施文捷、黃曦倩等人的愛心與支持。
在整個籌款過程裏,我承諾會公開感謝一些支持的網友,遂將名單列出,由衷感謝:
翔子、桔太郎思密達、minminke_是胖子、李小貓Sweety、邢磊–在路上、白馬非小馬、上官小乖1976、年年知幾何、a幸運兒、愛cai的曾嘉俊、蔣能傑、陶小濤濤、核桃水艇、胡路忙咕嚕噶、吉檀---、大可、願妍則懷、莎拉chou、Esther、Double Young、Antidre、撈換……
曾經年少無知,因為過分重視差異性,趾高氣揚地欺負、羞辱過初中班上的一位表達有障礙的女生,多年後,聽聞她經曆家庭重大變故,孤身遠赴法國求學,心有愧意,或許所做的這些,也無非是去彌補當時的過錯。補上一句,對不起。
錢從哪裏來,回到哪裏去。故此書部分版稅將用於推廣和支持中國“愛滋徒步”活動。
謝謝大家的愛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