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師談人生幸福——在平淡中樂享人生(1 / 3)

)第一節 平淡中呼吸幸福芳香

幸福不在於擁有物質得多少,隻要能夠滿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不必為了追求過多的物質享受而喪失人生其他的樂趣。已經擁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財富。

禪心如燈

有時候羨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人也應該像鳥兒一樣,歡呼於枝頭,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為伴,飲山泉,覓花果,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才是鳥兒的生活,這才是人們應該有的生活。

——湛弘法師

人生原本隻是一段平淡的旅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宿命的安排,也不是上天的選擇,隻是自然繁衍的過程而已。一切所謂的生命應當如何精彩,隻不過是渴望自我存在價值得以實現的一種變相證明。我們把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行舟的水手當作人生的偶像,卻忘了在岸邊垂釣的老翁也有他怡然自得的快樂。生活並不是為了追尋刺激,濃烈如酒,隻能讓你在迷醉中體味虛幻的快樂;清雅如茶,才會使你在淡淡的芬芳中品得幸福的真諦。

修行之人因其精神世界的安靜與富裕而相應減少了自身的物欲,清淡素樸是他們的生活中平常而恒久的主題,他們的心中坦然清明,因此也不易受到外物變遷的影響,他們視簡單為平常,白菜也好,蘿卜也好,不過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們無欲無求,心中卻有大樂。

弘一法師是近代中國得道的高僧,1924年,正值兵荒馬亂時,他修道於寧波七塔寺。他的摯友夏尊邀他到白馬湖小住。他所帶的鋪蓋隻是一床破席,衲衣為枕,洗臉的毛巾雖破舊但潔白。夏先生要替他換掉這些所攜之物,但弘一婉言拒絕。

他平淡地說:“還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換了。”

夏先生帶來的飯菜,鹹了些。他又微笑著說:“這樣蠻好的,鹹有鹹的滋味嘛!”

夏先生說:“你在這裏安心住好了,每天我會差人送飯來的。”

“不必了,出家人化緣是本分。”弘一法師還是婉拒。

“那麼,下雨天就讓人送飯來吧!”夏先生還是請求說。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緊,我有木屐,可走潮地,這可是我的法寶呢!”

後來,夏尊先生說起弘一法師,總是讚歎不已:“在他心目中,凡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寶,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統艙、破席子、舊毛巾,白菜也好,蘿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覺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說,這太苦了,他卻說這是一種享受,真正的享樂!”

弘一法師是真正懂得享受平淡的人,他能從樸素中獨得無欲之樂,享受生命之清靜。其實人活一世,華貴衣帽、別墅豪宅都不過是人生的裝飾品而已,而一份自得其樂的心境,卻是一種令人羨慕的富有。因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人的內心。內心的滿足,才會讓人真正感覺到幸福。君不見古時諸多風雅名士,因一顆甘於平淡的心而選擇歸隱田園,他們閑來無事的時候彈彈琴、唱唱歌、喝喝酒,對於他們來說,生活的快樂不外如是,平淡便是生活的本色,正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一個人想要成功不難,難的是成功之後,仍然能夠保持最初的本色,平淡地麵對天下一切事,這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換句話說,不管遇到了怎樣的境遇,是富貴、貧賤還是默默無聞,始終堅持自己的本色,這就是所謂的超脫。

聖嚴法師有一位朋友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家財萬貫。

聖嚴法師去拜訪他。這位朋友從冰箱裏取出半個檸檬,切下一片放進聖嚴法師的茶杯裏,接著切下一片放進了自己的杯子裏,最後又把剩下的少半個檸檬放回了冰箱。

聖嚴法師說:“這個檸檬似乎已經被切過好幾次了。”

朋友回答:“是啊,之前也用來泡茶招待客人。”

“這個檸檬已經吃了幾天了呢?”法師問。

“今天是第三天。一般來說,我一個檸檬可以吃上五六天。大師是不是覺得我太吝嗇了?”朋友略有些局促。

聖嚴法師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又問道:“你每天的早餐都吃些什麼?”

“一杯咖啡、一個蘋果、一杯牛奶。反正我一個人吃飯,早餐也習慣如此。”

“你一個檸檬吃五六天,早餐也如此簡單,是不是太節省了?”聖嚴法師微笑著等待對方的回答。

朋友平靜地說:“可是,我隻需要這麼多!”

一個巨富之人生活竟如此簡樸,一般人可能都會覺得他太過小氣,但聖嚴法師對他的生活態度卻大為肯定。更重要的是,這位商人把個人的消費降到了最低,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將自己的很多金錢投諸於慈善事業上。

聖嚴法師將朋友的這種生活稱為“清貧”的生活,這種生活“符合自然,盡量節約,崇尚樸實,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或許仍然會有人把“吝嗇”等同於“清貧”,但聖嚴法師認為兩者的實質截然不同:清貧者追求的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家境較為寬裕的人,不花錢並不是因為舍不得;慳吝者是因為舍不得給自己,更舍不得給他人,所以才節省。

珠光寶氣並不是高貴的象征,人之所以高貴,更重要的是因為氣質和品格,而非外在的浮華。金錢是用來實現人某種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種手段,而許多人卻把它當成了生活的全部,人活著的目的遠遠超越了物質的層麵,人的內心深處都追求著精神自由,沒有精神作支撐,人就隻是麻木地在人世間行走的軀殼而已,所以在這個世間生活的人,都是在實現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內心信仰,如此說來,金錢遠遠支撐不了世人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人,與其在亂花迷眼的花俏世界中暈了頭腦,不如做個清淡、簡樸的清貧者,過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清心少欲,在樸實、簡單的生活中安定下來,不隨著物質世界顛倒起伏。

心靈寄語

對於幸福,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就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隻要伸出手去握住它,用心靈去感受它,用整個身心珍惜它,我們就能體會到幸福。

)第二節 人生失意無南北

禪心如燈

有人尋找最好的生活,找來找去找不著,哦!原來最好的生活總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隨處可見;生活中的無奈,你無路可尋。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憑你的體會、體驗、體悟了。有了體會、體驗、體悟,最好的生活原來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覺真法師

“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中遊魚,忘卻水是生命。”在禪宗《五燈會元》中,白兆圭禪師曾經這樣說過。空中飛鳥翱翔天際,本身即在天空中,它並未想過向天空索取更大的空間,因為天空已經夠寬;遊魚遨遊水中,水對它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而它並未一味因其重要而操心憂慮。若能以這種積極的態度努力生活,而非處處起煩惱,必然會生活得很幸福。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裏也會有悲慟,茅屋裏同樣會有笑聲。隻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關注的,總是他人風光的一麵、得意的一麵。人們總喜歡站在城裏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在意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與其不停地長籲短歎,不如靜心欣賞一下自己的生活,靜心體會生活中的快樂。

在一條河的一邊住著凡夫俗子,另一邊住著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他們。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幾個月過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往往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時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僧人的種種好處。

可見,你眼中的他人的快樂,並非生活的全部。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必與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好。

生於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麵對艱難困苦,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而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良藥,可以愈合你的傷口,讓你懷著新的希望上路,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錢帶來的物質愉悅,也不是顯赫一時的聲名帶來的精神滿足。幸福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平凡中體味出美來的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簡單中領悟甜蜜的態度。

幸福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哲學範疇,而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心靈變化。那些充盈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填滿了幸福。

心靈寄語

幸福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每一個人的心底。那些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寄托於外物的人,幸福的大門並不會向他們打開。

)第三節 簡化內心,珍惜擁有

禪心如燈

人生知足心常樂,不要事事和別人比較。如果老覺得別人樣樣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這樣日子就會過得很煎熬。一個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滿足,即使生活過得樸實平淡,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

——證嚴法師

一個女人和一個愛她的男人組成了一個家庭。一開始,生活在不鹹不淡中穩定而又幸福地繼續著。但是幾年過後,女人不再滿足於這種平淡的日子,她在一次社交活動中認識了一個年輕人。在年輕人的花言巧語下,女人發展了一段婚外情。

有一天,年輕人對女人說:“我們是真心相愛的,為什麼要偷偷摸摸?要不,我們去一個誰也不認識我們的地方,組建一個屬於我們兩個人的家吧。”轟轟烈烈的愛情是女人長期平淡無味的生活中最想擁有的,她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