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懸崖撒手,自肯承擔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背負太重;之所以背負太重,是因為還沒學會放下。放下對金錢無止境的渴求,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仕途中,放下對權力的追逐,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
禪心如燈
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來是那樣艱難,可結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學佛的,財富不可強求。如散失了,也不必過分懊喪,因為這是遲早要散失的。反而應該注意:財富應怎樣得來,得來了應怎樣處理,才不致讓它無意義地消散了。財富應用得當是大有裨益的。佛法要我們修福修慧,如用財富來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資糧。
——印順法師
禪宗認為,一個人隻有把一切受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才能萬裏行遊而心中不留一念。
放下,是因為因緣聚散無常。人的聚散離合都是基於種種因緣,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還有不可抗拒的無常。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主觀意願進行,很多時候,萬事如意隻是一個美好的心願罷了。
一個人能夠放下對虛幻美好的執著,不因失意而忘形,便能看淡因緣無常、得失無常。
一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因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路過的僧人得知這件事情,決定點化一下那個書生。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麵鏡子讓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蓋在女屍身上,然後離開了。
再路過一人,走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裏,問僧人這是何意。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好了。
書生之所以會病倒,是因為他不能承受未婚妻嫁給別人帶來的打擊,也無法坦然地放下曾經的感情。但是佛教裏說,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前世隻有以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隻可能是短暫相戀的回報。書生放下了,也就解脫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心靈寄語
我們常常無法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該在乎什麼,應該放下什麼,所以被心魔所困。其實,隻要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放下統一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就能放鬆身心。
)第二節 舍去多餘外物,求得內心清閑
禪心如燈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更以它的寧靜祥和滋潤著我們的心靈。遺憾的是,現代人似乎已經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每天想的隻是金錢、事業,想到的隻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喧鬧的聲色刺激。我們沒有閑暇欣賞田園風光,沒有心情感受鳥語花香。電力使城市徹夜燈火通明,卻使皎潔的月光變得暗淡,我們已很難理解古人對於明月的眷戀,也不再對它帶來的清涼心懷感恩。當詩情畫意從生活中悄悄溜走,我們越來越浮躁的心要靠什麼去滋潤呢?
——濟群法師
人在世上,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外界的誘惑,一旦有了功名,就會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會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會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會對事業放不下……當得到的東西太多了,超過生命的承載力,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留下什麼?舍棄什麼?這時選擇將變得尤為重要。稍有不慎,幸福就會從身邊溜走。
明雲禪師曾在終南山修行達三十年之久,他生性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後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麵八方,全是明雲禪師年複一年地收集所得。他茶餘飯後、講經說法之餘,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些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雲禪師的命根子。
有一天明雲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澆到最後隻剩下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時,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這個弟子也許澆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嘩”的一下落下來砸在花盆上,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愣在那裏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雲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後非但一點兒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性,並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境,並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世間之事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
弟子聽了師父的一番話,這才放下心來,他對師父的言行敬佩不已,從此更加認真修行了。
生活在這個世界,最難做到的無疑就是放下。大多數人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霸占住他們的心房,這樣哪裏能快樂自主呢?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下。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財”方麵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下。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原因就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最終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下。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下,因為沒有憂愁確實是一種幸福啊。
心靈寄語
功名利祿就好像是背簍裏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靈之物裝得越多,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簡單而幸福。
)第三節 用心取舍,找到最適合的
禪心如燈
念佛人心地慈悲,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沒有力量的時候,歡喜讚歎,廣結法緣;有能力的時候,隨分隨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有錢,用財物幫助他人;沒有錢,我們有時間,我們去做義工,以勞力幫助他人。
——淨空法師
佛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世界是陰與陽構成的,萬事萬物皆在舍與得之中成就自身,並達到和諧統一。欲望是人的本性,人在世間活著,其實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不會舍棄,也就不能體會得到的歡欣。
人生總是有失有得,在得到的時候會失去,失去的同時也會得到。如果我們在該舍棄時不願放手,最終往往會失去更多。在得失中作出了選擇,就不要後悔,大踏步地向前走。著名的南隱禪師說:“不能學會適當放棄的人,將永遠背著沉重的負擔。懂得用心取舍的人,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快樂。”
佛陀曾經開釋過一位乞婦,教給她舍與得的道理。
乞婦是當時印度最窮的乞丐之一,因為她不但生活窮苦,甚至連心靈也很貧乏。她貪求很多東西,這使她愈發覺得自己貧困不堪。一天,她聽說佛陀被須達長者請去。須達長者很富有,並且樂善好施,因此她決定也跟著去,因為她知道佛陀一定會將剩下的食物分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