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活總要由自己譜寫,他人不能替代,而我們也無法代替他人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爬滾打中,我們最終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
禪心如燈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就像寶藏被深埋在海底一樣,需要開發才能顯現出來。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為國家、為社會作出很大的貢獻,成就很大的事業。
——星雲大師
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有很多人被外境所困,以至於自己的心常常被困在圍城中。佛家認為,隻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症結所在,解開心中的死結。
佛教是個以心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裏常常都標榜著“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對自我的肯定也要由心而生,隻有從心底認同自己,對自己所走的路有堅定的信心,才不會在與別人的比較中陷入自卑,才能守住本性,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學僧道岫眼看同參中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既不聰明,又不具慧根,始終不能入門,實在不好意思再待下去學禪,便想做個行腳的苦行僧,臨走時道岫決定去法堂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稟告廣圄禪師說:“師父!學僧在您座下參學已有十年之久,對禪仍是一點兒領悟都沒有,實在辜負您的希望。看來我不是學禪的材料,我決定今天向您老辭行,雲遊他鄉,做一個苦行僧。”
廣圄禪師非常驚訝,問道:“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去別的地方就可以覺悟嗎?”
道岫誠懇地說:“同參的道友一個個都已回歸根源,而我雖然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其他時間都用於道業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緣不合。現在,在我的內心深處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廣圄禪師聽後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參別人的禪,你修你的道,這是兩回事,為什麼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說:“師父!您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小麻雀看見大鵬鳥時的感覺。”
廣圄禪師饒有興趣地問道:“怎麼樣的算大?怎麼樣的算小呢?”
道岫答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裏,而我隻能囿於草地上的方圓幾丈而已。”
廣圄禪師意味深長地問道:“大鵬鳥一展翅便能飛幾百裏,那它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聽後默默不語,若有所悟。
整日陷於比較、計較,怎能悟道呢?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裏,但仍不能飛越生死。看透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人與人之間沒有比較的必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我們某方麵比別人差,也不必因此而自輕自賤。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無限的潛能,隻等自己去挖掘。在挖掘自身潛力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要肯定生命的價值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價值,就看我們能不能發掘出來,並加以肯定和利用。
2.客觀評估自己
一個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為不斷衡量自己、評估自己,就能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作出多大的成就。
3.勇於麵對現實
恰當地評估自己之後,還要能坦然麵對現實的挫折,不能因為一點點兒挫敗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看清自己,意味著不以他人的眼光來評判自己,不因他人的意見而輕易動搖。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善於從別人那裏找到平衡——也許,在某方麵我們要比別人優秀得多。
任何時候都不驕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種正確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心靈寄語
有人說,世間最難做的,是做好自己。不必與別人攀比,更無須羨慕他人。做好自己,看清自己具備什麼,擅長什麼,才是首要之事。
)第二節 人貴有自知之明
禪心如燈
隻有了解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時,才會放低姿態,步上追尋智慧的征途。
——淨因法師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順境和逆境,每一種際遇都是對人自身能力的考驗,都能讓人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有些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不可一世,一旦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這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沒有自知之明。
然而,認識自己又談何容易。隻有經曆風雨的洗禮,經過無數次跌倒爬起,才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大師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有的人想讓大師指點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學一些武功。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不挑得滿滿的呢?”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要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解釋道:“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時間久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信心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要跌跤。
心靈寄語
“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動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必然。“自知之明”通過求知改變自己的無知無識,也是使自己達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進而自立自強、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礎。
)第三節 善戰者死於兵,善泳者溺於水
禪心如燈
學問越好,越容易產生增上慢,自己把自己的本心本性蓋住了。自是他非,自己認為自己的觀念才是對的,別人不對。所以,大乘菩薩道的大戒第一條就是“自讚毀他”,大乘菩薩道首先要學習的是真正的謙虛。
——寬運法師
有時候,人們都會為自己的優勢洋洋自得,甚至因此變得盲目自大起來。殊不知,世事無常,人生有高有低,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跌倒。而且,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劣勢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