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大師談人生解脫——最是自在得解脫(1 / 3)

)第一節 不辨不爭的智慧

有些人總是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負荷,這個舍不得丟掉,那個舍不得丟掉,最終被壓彎了腰。所以不妨停下來整理一下行囊,丟掉一些不必要的東西,輕裝前行,解脫得自在。

禪心如燈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弘一大師

佛陀曾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佛法本身是廣大的、無量的,沒有語言可以表達出來或傳授,一切隻有靠自己去覺悟,所以是不可說、不能說的。而且,佛理認為,人的語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達出所有感悟到的東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旦付諸語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著了相,也就沒有了真相。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主張“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根源所在。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溝通過程中,言來言去,自難免有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言語中的一種攻擊性惡意傷害行為了。俗語雲:“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並非我們能夠製止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因而我們對待流言的態度則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就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

用沉默來應對誹謗,讓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麵前不攻自破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有位道行很深的禪師叫白隱,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都會淡淡地說一句:“就是這樣嗎?”

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一對夫婦開了一家小店,他們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天,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夫婦倆異常震怒。在夫婦倆的一再逼問下,他們的女兒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二字。

夫婦倆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禪師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是若無其事地說道:“就是這樣嗎?”於是孩子出生後,就被送給白隱禪師,此時,白隱禪師的名譽也已掃地,但他並不在意,而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遭受白眼,但他總是泰然處之。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夫婦倆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夫婦倆立即將她帶到白隱禪師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禪師仍然是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禪師為給鄰居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毅然放棄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縱使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他也始終泰然處之,隻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這樣嗎?”

環視芸芸眾生,能做到遭誤解、毀謗,不僅不辯解、報複,反而默默承受,還甘心為此奉獻付出、受苦受難者有幾?這與弘一法師對待誹謗的態度——遇謗不辯——如出一轍。

當誹謗已經發生,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是越抹越黑,便是欲蓋彌彰。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沉默是金。”的確,對付誹謗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心靈寄語

弘一大師認為,麵對他人的誹謗,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持一種不辯的態度;麵對他人的怨恨,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持一種不爭論的胸懷。不辨不爭,有時並不是懦弱,相反,它是一種智慧。

)第二節 身心皆需解脫

禪心如燈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慧律法師

生命短暫,快樂有盡而苦難無窮。在佛教的四聖諦中,苦諦是最關鍵的一諦,也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後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人生的重重劫難。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脫,而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解脫分為身體的解脫和心的解脫,也就是肉體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在,其中心的解脫比身體的解脫更為重要。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學業不順利、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太累……這些人身在牢籠之外,卻將自己的心困在牢籠之內。

古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大多數煩惱其實都是人們自找的。

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

有一次,他對達摩說道:“請師父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二祖慧可不得不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開導他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

二祖慧可恍然大悟。

幾十年以後,僧璨前去拜謁二祖慧可,他對二祖慧可說:“請求師父為弟子贖罪。”

二祖慧可想起了當初達摩啟發自己的情景,微笑著對僧璨說:“把罪過拿來。”

僧璨說道:“我找不到罪過。”

二祖慧可便點化他說:“現在我已經為你贖罪了!你看到了嗎?”

僧璨恍然大悟。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僧璨求教:“如何能解除束縛?”

僧璨當即反問:“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沒有誰來束縛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說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脫呢?”

小和尚豁然領悟。他就是後來的四祖道信。

禪宗祖師們告訴我們,隻有解脫所有束縛,掃除所有名利的浮雲,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禪的天空下。

醉心於功利,便被名韁利鎖縛住;對褒貶毀譽斤斤計較,必會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人,哪一個不是伴隨煩惱焦慮、憂愁驚恐、嫉妒猜疑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天呢?

希遷禪師住在湖南,有一次他問一位新來參學的學僧:“你從什麼地方來?”

學僧恭敬地回答:“從江西來。”

希遷禪師問:“那你見過馬祖禪師嗎?”

學僧回答:“見過。”

希遷禪師隨意用手指著一堆木柴問道:“馬祖禪師像一堆木柴嗎?”

學僧無言以對。

在希遷禪師處無法契入(體會佛法真意),這位學僧在回到江西後對馬祖禪師講述了他與希遷禪師的對話。馬祖禪師聽完後,安詳一笑,問學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約有多重?”

“我沒仔細打量。”學僧回答。

馬祖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實在太大了。”

學僧很驚訝,問:“為什麼呢?”

馬祖說:“你從湖南那麼遠的地方,背了一堆柴來,還不夠有力氣?”

馬祖禪師用詼諧的語言點出了學僧的心態:放不下他人對自己的毀譽,一點小小的煩惱便時時放在心上,不能釋懷。隻要自己放得下,一切煩惱便都在身外,不會對自己產生絲毫影響。

心靈寄語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詩句一語道出了人生苦惱的境地。人隻要活著,便會有無盡的煩惱,是糾結其中,還是超脫其外,全在於自己。

)第三節 接受痛苦,才能走出痛苦

禪心如燈

所謂放下,就應該要征服自己,千萬不要做心的奴隸,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做了心的奴隸。不要讓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的敵人,如果你的內心裏麵充滿了欲望,充滿了恨,你每天會過得很痛苦。

——海濤法師

生活中,有人為貧困而痛苦;有人為寂寞而痛苦;有人為一事無成而痛苦;有人為煩瑣的生活而痛苦;有人為人情冷暖而痛苦;有人為愛人的離去而痛苦……沒有人喜歡痛苦,也沒有人能夠拒絕痛苦。那麼麵對這些痛苦,我們應該怎麼辦?有些人喜歡用酒來麻醉自己,以為自己喝醉了,就什麼都忘記了,也就擺脫了痛苦。其實,第二天醒來,睜開疲憊的雙眼,還是能清晰地感到那銘心的疼痛。

李白曾感歎:“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這裏的“愁更愁”就是酒難消愁的真實寫照。

麵對痛苦時,要學會接受痛苦,隻有接受了痛苦,才能真正走出痛苦。

下麵有這樣一則故事: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為領袖,她為國家作出了傑山貢獻;作為一個母親,她是孩子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有一次,甘地夫人12歲的大兒子拉吉夫生病了,要做一次手術。麵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安慰孩子:“手術並不痛苦。”然而,甘地夫人卻阻止了醫生。她來到兒子床邊,非常平靜地對兒子說:“手術後有幾天會很痛苦,誰也不能代替你受苦,因此你必須要有精神上的準備,哭泣和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學會接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