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師談人生管理——人生短暫,珍惜今朝(1 / 3)

)第一節 今日不為,更待何日

如果你想擁抱生命,那麼就好好把握當下時光,因為“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既然過去已成虛幻,就不要牽掛;未來尚是夢想,也不必擔憂。把握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我們追尋的所有美好事物就存在於我們心中,存在於當下的每分每秒中。

禪心如燈

一個人如能活在當下,他就能專注。能專注便會心無掛礙,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幹擾。

——淨因法師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指點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眾生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抓住現在心即是。你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其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要珍惜今天的時光,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今日複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

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

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

努力請從今日始。

——《今日詩》

明代大學士文嘉寫《今日詩》的用意就在於,勸誡人們珍惜當下的時光,做好今天該做的事,不要虛度年華,否則終將嚐到無盡的懊悔與煩惱。正如古詩漢樂府《長歌行》中所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年輕時的大好時光努力奮鬥,不懂得珍惜每一個今天,徒勞等待明天,隻能讓青春白白地浪費掉,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宋代嶽飛也在他的《滿江紅》中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每個人都有惰性,如果不對自己加以約束,就會很自然地聽從自己的惰性行事。連佛家修行高深的大師,偶爾也會受其牽製。

日本的親鸞上人9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你還這麼小,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堅定地說:“我雖年僅9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心不堅,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證你明日一早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些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親鸞這樣的魄力,在當下作決斷,總是喜歡拖拉,將今天的事情留給明天,可等到了明天時,因為有今天事情的拖拉,所以明天的事情又會拖到後天,後天如果再偷個懶,連前一天的事情也完不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總是在今天處理以前的事情,越來越被一堆事情所拖累,於是也會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幸福也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佛陀告訴我們:人隻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留;“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不可及。

當你不被過去拖累,也不被未知的煩惱糾纏的時候,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會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都將力氣耗費在不可知的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這樣永遠也不會感知幸福。

心靈寄語

明天是不可知的未來,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要做。與其在對明天的期待中白白浪費時光,不如珍惜今天的每一分一秒,做好今天應做的事。

)第二節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禪心如燈

生命的意義隻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如果我們不反求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一行禪師

人之一生,難免會經曆風吹雨打,心中多少會留下一些痛苦的回憶。我們要總結昨天的失誤,但不能對過去的失誤和不愉快耿耿於懷。傷感也罷,悔恨也罷,都已成為不能改變的過去。

人們常常犯這樣的錯誤:他們往往寧願為明天的果醬或昨天的果醬而發愁,也不願意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塗抹在現在正在吃的麵包上。其實,隻要仔細想想,我們就都能夠想通,昨天已經成了遙遠的過去,無論你怎樣懊悔,也已經無濟於事,我們能夠把握的隻有現在。也隻有抓住現在,才能抓住未來,把握自己的命運。

一天,佛陀剛剛用完午餐,一位商人就來請求佛陀為他除惑解疑,指點迷津。佛陀將商人帶入一間靜室中,十分耐心地聽他訴說自己的苦惱和疑惑。

商人訴說了很久,有對往事的追悔,也有對將來的擔憂。最後,佛陀示意他停下來,問他:“你可吃過午餐?”

商人點頭說:“已吃過。”

佛陀又問:“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好了?”

商人忙說:“是啊,都已收拾好了。”

接著商人急切地問佛陀:“您怎麼隻問我不相關的事呢?請您給我一個正確答案吧!”

但是,佛陀卻隻對他微微一笑,說:“你的問題你自己已經回答過了。”接著就讓他離開靜室。

過了幾天,那位商人終於領悟了佛陀的話中之意,來向佛陀致謝。佛陀這才對他及眾弟子說:“若是對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煩惱,或者對明天的事憂愁妄想,我們將很可能成為一棵枯草!”

不要為無法改變的事情傷悲!在不幸麵前,隻有勇敢地麵對,努力改變現狀才是聰明之舉,否則隻會被命運的漩渦無情地摧垮。如果你的境遇已經壞得無法再壞,那麼既然如此,隻要努力,你就能一天更比一天好!又何必沉浸在無盡的煩惱中呢?

我們雖然不可能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事實,可是我們能夠改變自己。想要得到快樂,我們缺少的不是金錢、名氣和地位等身外之物,而是缺少人生的頓悟。

在以往的生活中,我們都曾經成功過、失敗過,但那畢竟已經成為曆史。無論我們曾經是輝煌過,還是失落過,到目前為止都應該畫上一個休止符,過去的就讓它隨風飄散,現在是新的一天,一切從零開始。

心靈寄語

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是大幸還是大悲,都已然成為可訴說卻無法追回的過往。我們隻能把過去當作經驗來總結,而不能作為繩索將自己捆綁。

)第三節 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

禪心如燈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聖嚴法師

許多人心裏潛藏著一隻名字叫“煩惱”的小螞蟻,它常常出來吃掉人們難得的快樂。正如有人曾說過:“懷著憂愁上床,就是背負著包袱睡覺。”其實,人生有93%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它們隻存在於自我想象中,往往不會真的發生。

因此,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不要想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因為就算明天有煩惱,你也無法在今天把它解決掉。不妨銘記聖嚴法師的一句箴言:“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與其讓明天未知的煩惱折磨我們,倒不如用心做好今天的事情,做到聖嚴法師所說的“麵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